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念金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太宗时官深州刺史。太平兴国中与玄哲等率兵屯定州,于徐河击败来犯契丹兵。见深州人王济,颇器重之,因托后于济。及卒,济为抚养其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念,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官太常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九)。
仇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青州益都人,字泰然。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邓城、武陟二令,调高密丞,所至有惠政。南渡后累迁知庐州,募兵击金军,复寿春。以忠义勉牛皋击溃刘麟军。改浙东宣抚使、知明州,以挫豪强、奖善良、惩贪赂为务。任陕西都转运使,与秦桧议不合,落职贬全州居住。后积官至左朝议大夫。
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仇悆(?——一一四六),字泰然,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历州县。绍兴元年,入为考功员外郎,迁左右司员外郎。二年,为检正诸房公事,寻充集英殿修撰,兼福建、两浙、淮东、沿海制置使。罢主管太平观。四年,以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升徽猷阁待制,进直秘阁。八年,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九年,迁宝文阁直学士,充陕西都转运使。不赴,责授少府少监,分司西京,金州居住。十年,复以前官知河南府。复徽猷阁待制、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十一年,移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请祠,以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六年卒。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九九有传。
詹惠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小名念。高宗绍兴中,其父坐事当死,惠明诣里正、县及郡求代罪,皆不许,遂坐府门,以火灼顶,趋庭哀恳,并断右耳,血出淋漓。郡守以状上闻,诏减其父罪,赐以钱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念禅师,住郴州万寿。为南岳下十三世,华光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四首。
范念祖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
范念祖,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如圭子。官至儒林郎、临安府仁和县丞。见《宋史》卷三八一《范如圭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伯崇。范如圭子。学于朱熹,深潜温厚。初为庐陵县主簿,遇事无所苟,以干敏闻,就辟吉州录参。仕终宜黄令。
全宋文·卷六一五九
范念德,字伯崇,建宁府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如圭子。从朱熹游,调庐陵簿,辟吉州录事参军。累迁朝奉郎、江东帅司机宜文字。淳熙中为尤溪县丞。庆元六年朱熹卒,念德时为铸钱司主管官,率同门会葬,被劾离次会葬,镌官罢任。仕终宜黄令。见嘉靖《建阳县志》卷九、《两朝纲目备要》卷六、《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念诚。宋德安人,字元思。从学朱熹于白鹿洞,乐道不仕。宁宗嘉定初为延平书院山长。晚与同门数人,每季月一集,以相切磋。
李念祖 朝代:南宋末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八八
李念祖,宋末人,生平不详。按《姑苏志》卷二三载李念祖宝祐中知平江府长洲县,或即此人。
儿念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绛州人。至元中为郓城达鲁花赤,有治行。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松江华亭人,号梅屋,俗姓黄。仁宗延祐中,居嘉兴祥符寺。英宗至治间,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于帝师帕克巴。有《佛祖通载》。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念常。号梅屋。华亭黄氏子。母杨。梦僧庞眉雪发。称大长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于夜神光烛室。异香袭人。逾日不散。既长。喜焚香孤坐。风骨秀异。年十二。恳求出家。父母钟爱之。诱以世务。终莫夺其志。遂舍之。元贞乙未。江淮总统所。授以文凭。薙发受具。遍游江浙大丛林。博究群经。宿师硕德。以礼为罗延之。皆撝谦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机和尚。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师往参承。于言下有省。俾掌记室。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迁径山。师职后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门。承遴选住嘉兴祥符。至治癸亥。乘驿赴京。得以观光三都之胜。览燕金遗墟。入五台礼曼殊。出入金门。讨论坟典。如司徒云麓洪公。别峰印公。自帝师以下。皆尊而爱之。自京而回。主姑苏万寿法席。师精通内义。外博群书。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传授之源流。及夫时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将相之所护持。参异同。考讹正。运弘护之心。秉至公之笔。缉而成书。谓之佛祖历代通载。凡二十有二卷。翰林道园虞公序其首。慨僧史无续而失传。讥志磐书事之无法。盖深有取于师言也。宝洲上人谓。师此述。理明事实。出入经典。考五宗传。殊有补于名教。于是。即普觉文房。采摭内外典籍成编。题曰稽古略。与师并行于世。详略各得其宜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圆护,字念庵,大理人也。因读《證道歌》有悟,段氏称为“弘辩大师”。护初号“无念”,后游大方见中峰,便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护曰:“我之无念,异乎?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者皆有念也。我无念者,心体灵明,湛寂不动,如水鉴像,如镜显物,未尝毫发隐也。惟洞彻法源者叵测,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峰乃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护藏主也。尝梦神人授书法,与松雪老人笔意同入三昧,为世所珍。闻其右手,自肘至腕,莹白如玉,然则笔力之精妙,信非偶然,故人称为“玉腕禅师”。所著有《磨镜法》,并所书《證道歌碑》及“佛都”二字,大径数尺,皆其真迹。
释无念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无念学公。德安陈氏子。九岁出家。礼无极和尚为师。东游姑苏。见万峰蔚禅师。一喝下领旨。万峰出法衣。说偈送之。归宝林寺。道声蔼著。远近翕然宗之。宝林当四会之冲。天兵征陈友谅。寺燬缁流尽散。唯学一人守之。荒墟蔓棘。吊影数年。暨我圣祖。削平僭伪。奄有四海。偃革崇文。聿兴吾教。学有复创之志焉。于是。善信云集。向化风从。不三四年。宝林金碧掩映。如化乐天宫矣。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陟天楚藩。建大会。集千僧于洪山。学在焉。王见而异之。遂留邸馆。建九峰寺居之。学具福德相。行慈悲行。人见之意消。故有不言而化者。是能倡大缘举大刹。皆一呼而应。成之之易。如掇之也。当道者。荐于朝。圣祖召见便殿命坐。应对称上意。礼遇隆渥。欲留主京刹。固辞弗受。厚赐。遣中官送还。二十九年。再遣中官。奉御制怀僧诗文一轴。松花实各一器至山。谕慰弥至。敕曰。前者僧无念。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见。去此尝怀。怀之不已。遣人就见。特以松实供之。兼以诗劳之(云云)。又赐僧无念九岁出家诗。学皆如韵。和之以上。上览之大悦。自是深信吾道。颇亦省刑宽法矣。永乐四年示寂。阅世八十有一。塔全身于九峰狮子岩之阳。
程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乐平人,字正之,号念斋。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有《程念斋集》。
维基
程楷(1453年—?年),字正之,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人,军籍。江西乡试第十八名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二甲第一名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8 【介绍】: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号茕绝。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辑略
普说 汝等诸人既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得依稀过日。浪荡度时。三个攒攒。四个簇簇。只图热闹。那有直前做去底人。纵有悔懊。又不肯行。更道今年这里不好。等待明年别寻去处。及到明年。依旧如此。似此之流。尽空尽界。谁肯发丈夫之志。立决定之心。直至老死。永无那移。又有无知之辈。才然行持。便去访问诸尊宿悟门。面前听得。随后便讲谁深谁浅。谁悟谁学。一向诽谤他人德行。不知转增自己贡高。苦哉苦哉。有何利益。今此大众。莫学斯等之流。除去心中谄曲。截断人我贪瞋。直教一念不生。万缘顿息。然后向此乾乾净净处提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何处。毕竟一归何处。或前后考究。或上下通参。或单追何处。举定。不令浮沈。字字明白。句句皆参。其目如睹。其耳如听。审定详参。念念相续。心心无间。绵绵不绝。密密常然。若有一句不参。只这一句便是妄念。惟其不参。所以为妄。亦名狂念。今时学者一味去念。齐声啰喊。只图其熟。故不肯参。若然不参。直饶念到弥勒下生。也只讨得一场口滑。又不识羞。更道我不提自提。不举自举。如何不得开悟。大众。决不是教你念话头。决不是教你炼昏沈。纵然不睡。又中何用。也只是个精魂。这段生涯。决不是这个道理。你莫错用其心。吾今告汝。莫生疑谤。我终不以狂言诈语图名爱利误赚诸人。不是教你不念话头。不是教你不炼昏沈。你若不参话头。炼到尽未来际。又且如何。终是蒸砂作饭。纵经尘劫。只名热砂。决不成就。欲求开悟。须是大起参情。参究一归何处。念中起参。参中起念。一挨一拶。一拶一挨。无缝无罅。无空无缺。因其参情绵密。日用之中。自然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知有六根六尘。大忘人世。昼夜一如。若不参情结秀。凭何得个废寝忘餐。至此境界。傥到这地面。不可便为工夫。猛著精彩。更加一拶。直得虚空粉碎。万象平沈。又如云消日出。世间出世间独露无私。信手拈来无有不是。千圣万贤笼罩不住。复看生死涅槃果如昨梦。到这里方信从前说话苦口相穷元来的实不虚。大众。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又 大道普乎天下。无一人而不具。盖因迷不自觉。所以沈埋。纵顾其念。念不著实。亦不返顾。汪汪洋洋。终日竟夜。虽不放逸。亦不成就。更不知过在于何。皆为不参。只去狂念。傥有参者。又不实参。有时而紧。有时而慢。髣髴依稀。空延岁月。如此行持。宁能得悟。汝等诸人。从今以往。更莫蹉跎。发个决定信心。昼三夜三。永无恣纵。直尽今生。以悟为则。举定本参。看他是个什么境界。是个什么道理。务要讨个分晓。以句挨句。以意拶意。意句相连。参情自然绵密。左之右之无间无断。若依山僧之语。世情自然生疏。道念自然浓厚。日久岁深。自然废寝忘餐。不炼昏沈。昏沈自退。不除散乱。散乱自绝。行住坐卧。自然不知有身。自然不知有世间境界。何故。纯一无杂。心念不二。放之不去。收之不来。无彼无此。无是无非。物我混然。昼夜一如。忽然会得。如梦而醒。复看从前。皆是虚幻。了知当体本来现成。万象森罗。全机独露。天上人间。悉无别法。荡荡然无拘无束。坦坦地自由自在。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然后却来随缘度日。岂不畅哉。古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开示 都是年尊老宿。何以返近于吾。吾将何法开示于汝。擎拳云。会么。众曰不会。示曰。诸佛诸祖皆无言说。言说转远。故我直示。汝又不识。只这不会底是诸法王。是诸佛母。三世十方一切圣凡尽从这不会底生出。所以唤作摩耶夫人。如来号正遍知海。汝等返为无明。复擎拳云。会么。众曰不会。追曰。是谁不会。今言不会。必有一个不会底。若识得这个不会底。便见世尊拈花。俱胝竖指。秘摩擎权。灵云竖拂。德山棒。临济喝。一一尽通。更无隔越。故云参须实参。悟须实悟。 示众 大众。切莫分别。若不分别。更无异路。南北纵横。东西自在。只为分别。所以不如。各生异见。妄立阶级。故有三贤十地等妙二觉。成分段修。而分段證。所以有诤说生死。于一性中分为五性。于一乘中分为三乘。不知圣凡假立。误认成实。良由取舍。有此不如。于妄功用便显差别。似此等流。入海算沙。何时休歇。尽是背父逃逝。纵得回心。不免从邑至邑。从国至国。佣赁展转。次第而进。庠序而升。历尽阶级。又未尽善。傥到本国。不识本国。偶遇本父。不识本父。唤作当面蹉过。当机不识。将谓别有。不肯承认。屈作方便。始能附近。不免脱珍御之服。著弊垢之衣。与他同途。方使心安。日久月深。故令出内。以内遍外。名之曰出。以外归内。名之曰内。内外无疑。方堪付业。吾观此辈。不识常住妙心。妄生功用。沈沦多劫。不悟玄源。纵经尘劫。只名造作。于理转丧。有何益哉。若肯直下承当。似临济受三顿痛棒。便解肋下还拳。俱胝见竖一指。当时冰消瓦解。阿难能记三藏。又滞补特伽罗。外道才见默然。便道开我迷云。师良久云。东方衲子。不如西方外道。复嘘一声。 示无畏居士 学道之法。诚无善巧。只要辨其肯心。更无别说。举起话头。字字著力。莫管纯孰不纯孰。只故参将去。参来参去。参得疑情顿发。直教应用无亏。周旋无隔。尽古尽今。尽空尽界。无断无续。通然只是一个参情。收之不来。放之不去。行住坐卧悉无有别。忽然爆地一声。虚空粉碎。大地平沈。独露一个本来面目。偶尔回途。顿同大千沙界。到此之地。正好诸方决择。更书一偈以为资助。偈曰。 昼夜身心莫放閒。务教参透这重关。忽然扑落乾坤境。露出真常佛祖颜。明月掌中随应用。清风袖里绝追攀。那时宝剑当堂坐。方见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问三祖云。愿和尚慈悲。乞求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四祖云。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法门。四祖大悟。拈曰。 只知请问解脱。不知刺头入胶盆。当时不遇作家。焉得以楔出楔。忽然梦醒。方见无端。劈面云。猫。 僧参马祖。地上画四画。上一长。下三短。云不得道一长三短。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师画一画曰。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忠国师别云。何不问老僧。拈曰。 这僧却是梦里渡河。不知浑身泥水。马祖就树采花。未觉还飞他圃。山僧待忠国师道何不问老僧。当时只对他道自屎不觉臭。大众。三人且止。即今不道长。不道短。又作么生会。 惟政禅师问南泉。诸方善知识。还有不说似人底法也无。泉云有。师曰。作么生是不说似人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恁么则说似人也。泉云。某只恁么。和尚又作么生。师曰。我又不是大善知识。争知有说不说底法。泉云。某不会。却请和尚说。师曰。我太煞与汝说了也。拈曰。 天下衲子。负钵挑囊。入一丛林。出一保社。还知有不说底法么。若知得。何必去江南海北。鼓扇是非。你看这两个老汉。拈头失尾。拈尾失头。若惹诸方笑怪。既有不说底法。且道还许宾主问答否。点检得出。进退无门。更誇精细。转见不堪。大众。到此如何即是。各请归。珍重。 有讲僧参马祖。师曰。莫是狮子儿否。僧云。不敢。师嘘两声。僧云。此是法。师曰。此是什么法。僧云。狮子出窟法。师乃默然。僧云。此亦是法。师曰。是什么法。僧云。狮子在窟法。师曰。不出不入。是什么法。僧无对。百丈云。见么。拈曰。 在窟出窟。空担狮子之名。嘘嘘默然。枉费两头奔竞。若是山僧。待马祖道莫是狮子儿否。便道这畜生。非但把住百丈。亦使马祖有口无言。何故。杀斩不由献帝。存留尽在曹公。 归宗智常禅师问新到僧什么处来。僧云凤翔来。师曰。还将得那个来否。僧云将来。师曰。在什么处。僧以手从顶擎棒呈之。师作接势。抛向背后。僧无对。师曰。这野狐精。拈曰。 平常无生之句。与世间语言杳无踪迹。这僧却也善辨。争奈只是个知解之徒。师言不是压良为贱。本乃据款结案。若是个汉。道个贺喜。何事而不了毕。 邓隐峰推车。马祖路上展脚坐。峰云。请师收足。祖曰。已展不收。峰云。已进不退。推车碾足便行。祖归法堂上。执斧曰。适来碾损老僧足者出来。峰引颈近前。祖乃置斧。拈曰。 师胜资强。人间少有。切不可流俗见解。虽然。盖世禅和。能有几个作家。何故。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陆亘大夫问南泉云。弟子家中一片石。有时坐。有时卧。于今镌作佛得否。师曰。得。陆云。莫不得否。师曰。不得。云岩云。坐则佛。不坐非佛。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则非佛。拈曰。 陆亘大夫向这石头上坐卧不安。仔细检点将来。皆是自不守分。不是南泉。争得风光遍界。恁么便恁么。不恁么便不恁么。若不具眼。总是泥里洗土块。云岩證据。洞山交互。方见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行实 师自云。吾江西南昌府钟陵人也。父江台。母徐氏。幼随父商。年将二十。至荆门。闻无说能和尚乃有道之士。拜为师。剃落。教看一归何处。后得昱首座苦口提𢹂。昼夜逼拶。不许说话。不许眨眼。一日听廊下有人说话。昱便打。曰又不瞌睡。如何也打。昱云。你不瞌睡。听那里。又二僧裁裙。度量不已。我不觉眼看。昱兄又打云。你眼也不曾停住。话头岂能著实。我因此惊觉。平日只说有念便罢。那晓得如此用心。自此其目如睹。其耳如听。字字明白。句句历然。后因看古语。沈吟是阿谁。举处是何人。只管疑是谁。昼夜如一。忽不见山河大地及与自身。后患痢疾甚重。有山东静东晖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缘。我即豁然。又见宝峰。(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不枉为人不枉为僧数语。直是警策百倍。读之。踊跃欢喜。增长志气。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天奇瑞公。南昌钟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师随父经商颖州。年将二十。忽发心。至荆门州。从无说能和尚出家。令看万法归一。后于佛炤处。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携。昼夜逼拶。一日。偶听廊下人相语。翼便打。师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听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师才经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得著实。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无里衣。冬夏一领破衲。蓝缕不堪。历从诸禅老决择。静东晖公。示大慧患疽因缘。次于中竺楚山雪峰处。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见宝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过冬。未几告辞。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师出世开堂。得人为多。有语录。曰焭绝集。行世。 焭绝集。开示等语。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钳搥。颂古则末矣。至联芳机缘。一人之名缀以一偈。师下一问。人致一答。动成卷帙。高处不出青州万松格套。下者。已入义学常情自觉无谓。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僧。谓师贪作偈颂。彼一时也。入篮是菜。讵可兼收。编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