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一心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十夜念佛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参见:十夜)
(行事)(参见:十夜)
十夜
【佛学大辞典】
(行事)净土宗每年自十月六日至十五日,营修十夜之诵经念佛事。经曰:「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是十夜之所据也。但实为十日十夜。玆略为十夜耳。
(行事)净土宗每年自十月六日至十五日,营修十夜之诵经念佛事。经曰:「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是十夜之所据也。但实为十日十夜。玆略为十夜耳。
大念佛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大念)
(修法)(参见:大念)
大念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声念佛也。大集日藏经念佛三昧品曰:「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心,更莫他缘念其馀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馀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群疑论七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修法)大声念佛也。大集日藏经念佛三昧品曰:「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心,更莫他缘念其馀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馀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群疑论七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十卷,隋达磨笈多译。与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说念佛三昧之法。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十卷,隋达磨笈多译。与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说念佛三昧之法。
五会念佛
【佛学大辞典】
(仪式)唐法照法师所创。以无量寿经上有「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故分念佛之调音为五番: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四字为阿弥陀佛,他皆六字名号)。每一会重数百遍,以五会为一周。见五会法事赞。
(仪式)唐法照法师所创。以无量寿经上有「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故分念佛之调音为五番: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四字为阿弥陀佛,他皆六字名号)。每一会重数百遍,以五会为一周。见五会法事赞。
念佛三味六譬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阎浮檀那紫金,二如王之宝印,三如如意珠,四如秘咒,五如力士之髻珠,六如金刚山。见观佛三昧经十,往生要集下末。
(名数)一如阎浮檀那紫金,二如王之宝印,三如如意珠,四如秘咒,五如力士之髻珠,六如金刚山。见观佛三昧经十,往生要集下末。
四种念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念佛)
【三藏法数】
(出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名数)(参见:念佛)
【三藏法数】
(出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佛学次第统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俗语佛源】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佛学次第统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俗语佛源】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他力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自力之诸行而言。念佛之行,为于佛方,成往生净土之大功德,而与众生者,故有此名。又对于自力念佛而言。谓念佛之功德,非欲回向净土而往生,乃于信心获得上,自感谢佛恩之情念,而口称佛名也。如真宗之念佛是。
(术语)对自力之诸行而言。念佛之行,为于佛方,成往生净土之大功德,而与众生者,故有此名。又对于自力念佛而言。谓念佛之功德,非欲回向净土而往生,乃于信心获得上,自感谢佛恩之情念,而口称佛名也。如真宗之念佛是。
地念佛
【佛学大辞典】
(仪式)真宗之葬礼,至葬所之途中立棺前行行念佛,谓之地念佛。
(仪式)真宗之葬礼,至葬所之途中立棺前行行念佛,谓之地念佛。
如法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别时念佛也。(参见:别时念佛)
(术语)谓别时念佛也。(参见:别时念佛)
别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但称一佛之名号也。通念佛之对。
(术语)但称一佛之名号也。通念佛之对。
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如法念佛。以净土行者于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进,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别时念佛。见观念法门,往生要集中末。
【佛学常见辞汇】
特别规定一个时间来念佛。
(术语)又曰如法念佛。以净土行者于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进,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别时念佛。见观念法门,往生要集中末。
【佛学常见辞汇】
特别规定一个时间来念佛。
定心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佛学次第统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俗语佛源】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佛学次第统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俗语佛源】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念佛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之后所唱之回向文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十六字,为观无量寿经之文。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
(术语)念佛之后所唱之回向文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十六字,为观无量寿经之文。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