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58,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融通念佛缘起
闇室念佛
离我三业念佛
观念念佛
观想念佛
观像念佛
三种念佛
即心念佛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十种心──念佛十种心
多障众生念佛观
念佛善根发相
佛类词典(续上)
融通念佛宗融通念佛缘起
闇室念佛
离我三业念佛
观念念佛
观想念佛
观像念佛
三种念佛
即心念佛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十种心──念佛十种心
多障众生念佛观
念佛善根发相
融通念佛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日本良忍师感无量寿佛现身相授与融通念佛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后毗沙门天王现身曰:师蒙佛授,何不弘融通念佛耶?师曰:何谓也?天王曰:回所我唱,融通于众人;众人所唱,融摄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喻独称不可胜计。师自是创融通念佛宗。本宗之教义,念佛一行,顶受于无量寿佛,圆融妙理。相承于华严天台,开一因一果之妙义。故选取念佛,依净土三经。敷扬圆理,依华严法华也。圆门章曰:「敷扬圆理,则直据杂法。」(杂法者华严经也)。又曰:「宗祖正依华严法华。」
(流派)日本良忍师感无量寿佛现身相授与融通念佛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后毗沙门天王现身曰:师蒙佛授,何不弘融通念佛耶?师曰:何谓也?天王曰:回所我唱,融通于众人;众人所唱,融摄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喻独称不可胜计。师自是创融通念佛宗。本宗之教义,念佛一行,顶受于无量寿佛,圆融妙理。相承于华严天台,开一因一果之妙义。故选取念佛,依净土三经。敷扬圆理,依华严法华也。圆门章曰:「敷扬圆理,则直据杂法。」(杂法者华严经也)。又曰:「宗祖正依华严法华。」
融通念佛缘起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日本大通撰。明融通念佛之宗义。
(书名)二卷,日本大通撰。明融通念佛之宗义。
闇室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绝外界视听,避乱想,专心修念佛三昧,在闇室作高声念佛也。
(术语)为绝外界视听,避乱想,专心修念佛三昧,在闇室作高声念佛也。
离我三业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时宗,离自力我执之见界,离分别离执著而修之他力无我念佛也。谓如是而修之念佛,众生之三业,与阿弥陀佛之三业等,故为成就阿弥陀佛三业之念佛也。
(术语)日本时宗,离自力我执之见界,离分别离执著而修之他力无我念佛也。谓如是而修之念佛,众生之三业,与阿弥陀佛之三业等,故为成就阿弥陀佛三业之念佛也。
观念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口称念佛而言。观察忆念阿弥陀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忆念阿弥陀佛。
(术语)对于口称念佛而言。观察忆念阿弥陀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忆念阿弥陀佛。
观想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观经之观佛当之。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观像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种念佛
【佛学常见辞汇】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
即心念佛
【佛学常见辞汇】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之佛体,但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不显现所以才与弥陀相隔十万亿佛土,若显现即得己身之净土,此心便是弥陀。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之佛体,但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不显现所以才与弥陀相隔十万亿佛土,若显现即得己身之净土,此心便是弥陀。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十种心──念佛十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悯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出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悯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多障众生念佛观
【三藏法数】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境界逼迫者,谓火焚水溺之类也。)
念佛善根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