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志公碑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梁释宝志之碑也。在邹平醴泉寺。行书。碑阴有志公像。指月录曰:「宝志禅师: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已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其后出家专修禅,披发徒跣,著锦袍,往来皖山剑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挂杖头,负之而行。」其碑文为琅琊王筠所作。见南史隐逸传。
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杀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夏坐竟将般涅槃。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连曰:我宿业极重,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我极患疼痛,来辞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当先取灭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为亲戚乡人说法,遂取灭度。目连亦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说法,取灭度(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极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杀之。目连闻之,报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业,注来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难违,若捉得当但使出国(毗奈耶杂事十八)。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闻师打杀,愤怒不堪,身毛悉竖,以大力士力,尽捕执杖梵志杀之(戒因缘经二,毗婆沙论四)。时诸苾刍皆有疑,请于世尊言:圣者目连有何业,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为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母,发恶语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依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證圣道为神通第一,然犹受此报(毗奈耶杂事十八)。又曰:彼昔为弊魔时,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于尊者毗楼,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使之流血。即时堕大地狱,以斯宿业,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为外道所打杀(魔娆乱经)。
灯光梵志
【佛学大辞典】
(人名)止观辅行二曰:「慧上菩萨经云:过去无数有梵志名灯光,在林薮间行吉祥愿。经四百二十岁,入摩竭国。有陶师女,见梵志端正,投梵志前。梵志报言:吾不乐欲。女言:设不能,吾寻自害。梵志自念:吾常护戒,若数犯者非吉祥。离之七步,即起慈心而欲犯戒。不然女死,宁令女安,我入地狱。从其所愿。经十二年终生梵天。」
螺髻梵志
【佛学大辞典】
(杂名)螺髻仙人也。(参见:螺髻)
螺髻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天王留顶发,结之如螺。称为螺髻。西土之梵志效之而为螺髻,故曰螺髻仙人。象头精舍经有「螺髻仙人。」异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谓之「长髻梵志。」伽耶山顶经谓之「编发梵志。」又指梵王而曰螺髻。维摩经佛国品曰:「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宝海梵志
【佛学大辞典】
(本生)释迦如来之前身也。(参见:无诤念王)
宝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六朝时高僧。金城人,俗性朱。师事僧俭,修禅业。往来都邑已五六十年。宋齐之交。稍显灵迹。齐武帝忿其惑众,收付狱。旦日咸见游市里。既而检校。犹在狱中。武帝乃迎入华林园。梁天监中无疾而终。世称宝公。亦作志公。详见梁僧传十。
宝志瘗所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人海记曰:「明孝陵,即梁名僧宝志瘗所。傍有八功德水,诚意伯奏改葬之。乃见二大缶对合,启之,志公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爪绕腰矣。瘗即迁,水亦随往。太祖异焉,敕建灵谷寺赐之。庄田甚广,仍迎其像,建塔居之。命太常岁祭。」
释志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四明沙门志磐,著佛祖统纪者。
释迦方志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道宣撰。记释迦一代游化所及及灭后教法之兴亡。」
辫发梵志
【佛学大辞典】
(杂名)辫与编同。交也,织也,列也。谓以顶发交列为紒。紒同结也。
志愿
【俗语佛源】
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 。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
志求大乘
【三藏法数】
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大志意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著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大志意乐
【三藏法数】
谓菩萨即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同得胜果,是名大志意乐。
志力
【三藏法数】
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