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62,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杂志
洁志
荡志
决志
县志
负志
观志
上志
天志
王志
志识
溺志
抑志
隐志
志度
《國語辭典》:杂志(雜志)  拼音:zá zhì
杂记。如清王念孙著有《读书杂志》。
《國語辭典》:杂志(雜誌)  拼音:zá zhì
介于报纸与书籍之间,定期出版的刊物。
《漢語大詞典》:洁志(潔志)
使志向高尚。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非礼不蹈,安困洁志。”
分類:志向高尚
《國語辭典》:荡志(蕩志)  拼音:dàng zhì
排遣心志。《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漢語大詞典》:决志(決志)
亦作“决志”。 拿定主意;决心。《易·乾》“或跃在渊” 三国 魏 王弼 注:“持疑犹豫,未敢决志。”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从此诫子孙,决志耕不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孤城将破, 巡 决志捐生。” 孙中山 《兴中会·革命原起》:“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羣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國語辭典》:县志(縣志)  拼音:xiàn zhì
记载一县历史、地理、风俗、文物等相关资料的书籍。
《漢語大詞典》:负志(負志)
(1).失意;不得志。语本史记·苏秦列传:“﹝ 苏代 ﹞曰:‘臣, 东周 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耨而干大王。至於 邯郸 ,所见者絀於所闻於 东周 ,臣窃负其志。’” 宋 陈傅良 《祭郑龙图母夫人》:“至於 龙图 稍稍宦达,位逮九卿,夫人固为之欢,而亦不以 景元 之负志流落不逢为耻。”
(2).怀有的志向。 清 归庄 《咏史》之三:“ 终军 未弱冠,负志何其雄!”
《漢語大詞典》:观志(觀志)
观察其心志。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于 垂陇 ……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晋 干宝 《晋纪·世祖武皇帝》:“ 泰始 四年二月,上幸 芳林园 ,与羣臣宴,赋诗观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春秋 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
分類:观察心志
《漢語大詞典》:上志
(1).指古代的典籍。吕氏春秋·务大:“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 高诱 注:“上志,古记也。”
(2).谓以前代贤人为楷模。吕氏春秋·贵公:“ 隰朋 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高诱 注:“志上世之贤人而模之也。”
《漢語大詞典》:天志
(1).天下之明法。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
(2).天的意志。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
《漢語大詞典》:王志
天子的意向。周礼·夏官·撢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廵天下之邦国而语之。” 郑玄 注:“道,犹言也。以王之志与政事諭説诸侯,使不迷惑。”
分類:意向帝王
《漢語大詞典》:志识(志識)
思想意识;见解。北齐书·王晞传:“我弟并向成长,志识未定,近善狎恶,不能不移。”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三》:“夫士贵自立,即今生之富贵贫贱,不必论也,而况又追求之前生,又希望来生之富贵,其志识卑陋,亦可哀矣。”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有 朱鲁岑 先生,志识高迈,学行文章,独往独来。”
《國語辭典》:溺志  拼音:nì zhì
心志极端的沉湎于某事。《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新唐书。卷一二九。严挺之传》:「然溺志于佛,与浮屠惠义善,义卒,衰服送其丧。」
分類:心志沉湎
《漢語大詞典》:抑志
抑制自己的志向。《楚辞·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宋 刘敞 《离忧赋》:“卒抚心以抑志兮,谅投艰以遗大。” 明 刘基 《述志赋》:“将抑志以从俗兮,非余心之所怡。”
《漢語大詞典》:隐志(隱志)
隐而不露的意向。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余与其子 大纯 交好,稍稍通知隐志一二。”
分類:不露意向
《國語辭典》:志度  拼音:zhì dù
志向气度。《周书。卷二五。李贤传》:「幼有器局,志度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