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2,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垢忍
智类道忍
众生忍
众生数忍辱
堪忍
堪忍世界
堪忍地
堪忍之境
顺忍
慈忍
慈悲忍辱
灭法忍
佛类词典(续上)
无上忍无生忍
无生法忍
无垢忍
智类道忍
众生忍
众生数忍辱
堪忍
堪忍世界
堪忍地
堪忍之境
顺忍
慈忍
慈悲忍辱
灭法忍
无上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堪受真理之智谓之忍。有无上忍,寂灭忍等。无上者叹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忍。」【又】十忍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忍之一。
(术语)堪受真理之智谓之忍。有无上忍,寂灭忍等。无上者叹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忍。」【又】十忍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忍之一。
无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證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證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佛学常见辞汇】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三藏法数】
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三藏法数】
谓由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诸念不生,即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證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證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佛学常见辞汇】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三藏法数】
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三藏法数】
谓由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诸念不生,即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无生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三藏法数】
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三藏法数】
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无垢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于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于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智类道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众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术语)二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众生数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术语)二种忍辱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堪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堪忍苦难也。南本涅槃经二十六曰:「不惜身命,堪忍众难。」俱舍论十八曰:「众苦逼身,皆能堪忍。」
【佛学常见辞汇】
堪能忍受苦难,是梵语娑婆的译义。
(术语)堪忍苦难也。南本涅槃经二十六曰:「不惜身命,堪忍众难。」俱舍论十八曰:「众苦逼身,皆能堪忍。」
【佛学常见辞汇】
堪能忍受苦难,是梵语娑婆的译义。
堪忍世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娑婆世界之译名。此界众生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忍受劳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界名)娑婆世界之译名。此界众生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忍受劳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堪忍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南本涅槃经十一曰:「得四念处已,则得住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此堪忍地,配于菩萨之十地,诸师各有异见,天台一家以定之为初地之位。涅槃经会疏十一曰:「旧云:第五地禅波罗蜜备是堪忍地。今明不尔。若各就别圆,别论定果,已如前释。若圆别合论,还是初地。」玄义四上曰:「祇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无畏地从我德立名,堪忍地从乐德立名,不动地从常德立名。净德通三处,登地之日,四德俱成。」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初地的别名。
(术语)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南本涅槃经十一曰:「得四念处已,则得住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此堪忍地,配于菩萨之十地,诸师各有异见,天台一家以定之为初地之位。涅槃经会疏十一曰:「旧云:第五地禅波罗蜜备是堪忍地。今明不尔。若各就别圆,别论定果,已如前释。若圆别合论,还是初地。」玄义四上曰:「祇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无畏地从我德立名,堪忍地从乐德立名,不动地从常德立名。净德通三处,登地之日,四德俱成。」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初地的别名。
堪忍之境
【佛学大辞典】
(界名)同堪忍世界。即娑婆世界也。
(界名)同堪忍世界。即娑婆世界也。
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燄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前地。)
【三藏法数】
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术语)五忍之一。(参见:忍)
【三藏法数】
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燄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前地。)
【三藏法数】
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慈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悲与忍辱也。是三轨之二。證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与忍辱。
(术语)慈悲与忍辱也。是三轨之二。證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与忍辱。
慈悲忍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灭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法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法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术语)灭法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法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