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忍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忍八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忍八智也。是为见道之十六心。慈恩寺传曰:「船筏者八忍八观之净业。」(参见:八忍八智)与
(名数)八忍八智也。是为见道之十六心。慈恩寺传曰:「船筏者八忍八观之净业。」(参见:八忍八智)与
八忍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名数)此系入于见道观四圣谛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为见道,后一心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音声忍,同于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于上之柔顺忍。三无生忍,同于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也。八如影忍,了达色身依五阴之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也。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也。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也。见华严经指掌,三藏法数三十八。【又】一戒忍,观色阴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与无作之戒体皆是色之摄也。二智见忍,观识阴而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由之而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也。三定忍,观想阴而不起乱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颠倒之妄想能入于定也,四慧忍,观受阴苦乐之相为无而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五解脱忍,观行阴造作之相为无而得解脱忍,以行皆无常,无有结缚者也。六空忍,观三界之苦果无实体而得空忍,以生死之苦谛性本空寂也。七无愿忍,观三界之苦因皆空而得无愿忍,以烦恼之集谛,性本清净也。八无相忍,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而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为空无故也。九无常忍,又俗谛之境一切有为之法悉皆虚幻而得无常忍,以一切诸法迁灭无停故也。十无生忍,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而诸念不生,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见仁王经天台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动摇的意思。一、音声忍,又名音响忍,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顺忍,又名柔顺忍,心柔智顺,于实相的道理不乖角;三、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八、如影忍,了达色身依五蕴的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谓通教菩萨观五阴、三界、因果、二谛等法,成就十忍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一、戒忍〕,谓由观色阴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无作戒体,皆是色摄故也。(作无作戒者,谓初受戒时,有所作为,执守坚持,名为作也;持守既久,虽不作意,而任运无所毁犯,名无作也。)
〔二、知见忍〕,谓由观识阴,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从识心而生,即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故也。(了别识即意识,以识有分别之义故也。)
〔三、定忍〕,谓由观想阴,不起乱思,即得定忍。以从颠倒妄想,能入于定故也。
〔四、慧忍〕,谓由观受阴,无苦乐相,即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智慧即生故也。
〔五、解脱忍〕,谓由观行阴,无造作相,即得解脱忍,以行皆悉无常,无有结缚也。
〔六、空忍〕,谓由观三界苦果,无有实体,即得空忍也。以生死苦谛,性本空寂故也。
〔七、无愿忍〕,谓由观三界苦因,皆悉空故;即得无愿忍,以烦恼集谛性本清净故也。
〔八、无相忍〕,谓由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即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空,无有故也。
〔九、无常忍〕,谓由观俗谛之境,一切有为之法,悉皆虚幻,即得无常忍。以一切诸法,迁灭不停故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十、无生忍〕,谓由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诸念不生,即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名数)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音声忍,同于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于上之柔顺忍。三无生忍,同于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也。八如影忍,了达色身依五阴之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也。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也。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也。见华严经指掌,三藏法数三十八。【又】一戒忍,观色阴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与无作之戒体皆是色之摄也。二智见忍,观识阴而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由之而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也。三定忍,观想阴而不起乱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颠倒之妄想能入于定也,四慧忍,观受阴苦乐之相为无而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五解脱忍,观行阴造作之相为无而得解脱忍,以行皆无常,无有结缚者也。六空忍,观三界之苦果无实体而得空忍,以生死之苦谛性本空寂也。七无愿忍,观三界之苦因皆空而得无愿忍,以烦恼之集谛,性本清净也。八无相忍,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而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为空无故也。九无常忍,又俗谛之境一切有为之法悉皆虚幻而得无常忍,以一切诸法迁灭无停故也。十无生忍,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而诸念不生,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见仁王经天台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动摇的意思。一、音声忍,又名音响忍,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顺忍,又名柔顺忍,心柔智顺,于实相的道理不乖角;三、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八、如影忍,了达色身依五蕴的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谓通教菩萨观五阴、三界、因果、二谛等法,成就十忍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一、戒忍〕,谓由观色阴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无作戒体,皆是色摄故也。(作无作戒者,谓初受戒时,有所作为,执守坚持,名为作也;持守既久,虽不作意,而任运无所毁犯,名无作也。)
〔二、知见忍〕,谓由观识阴,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从识心而生,即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故也。(了别识即意识,以识有分别之义故也。)
〔三、定忍〕,谓由观想阴,不起乱思,即得定忍。以从颠倒妄想,能入于定故也。
〔四、慧忍〕,谓由观受阴,无苦乐相,即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智慧即生故也。
〔五、解脱忍〕,谓由观行阴,无造作相,即得解脱忍,以行皆悉无常,无有结缚也。
〔六、空忍〕,谓由观三界苦果,无有实体,即得空忍也。以生死苦谛,性本空寂故也。
〔七、无愿忍〕,谓由观三界苦因,皆悉空故;即得无愿忍,以烦恼集谛性本清净故也。
〔八、无相忍〕,谓由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即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空,无有故也。
〔九、无常忍〕,谓由观俗谛之境,一切有为之法,悉皆虚幻,即得无常忍。以一切诸法,迁灭不停故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十、无生忍〕,谓由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诸念不生,即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十种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指掌)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證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不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三、无生忍〕,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四、如幻忍〕,如幻忍者,谓了达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犹如幻化,性本空寂,谛审忍可,而无执著也。
〔五、如焰忍〕,如焰忍者,谓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阳燄,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六、如梦忍〕,如梦忍者,谓了诸妄心,皆如梦境,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七、如响忍〕,如响忍者,谓世间一切语言音声,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犹如谷响,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八、如影忍〕,如影忍者,谓了达色身,由五蕴积聚而成,本无实体,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九、如化忍〕,如化忍者,谓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即还无,体非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十、如空忍〕,如空忍者,谓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名数)(参见: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指掌)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證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不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三、无生忍〕,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四、如幻忍〕,如幻忍者,谓了达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犹如幻化,性本空寂,谛审忍可,而无执著也。
〔五、如焰忍〕,如焰忍者,谓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阳燄,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六、如梦忍〕,如梦忍者,谓了诸妄心,皆如梦境,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七、如响忍〕,如响忍者,谓世间一切语言音声,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犹如谷响,无有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八、如影忍〕,如影忍者,谓了达色身,由五蕴积聚而成,本无实体,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九、如化忍〕,如化忍者,谓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即还无,体非真实,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十、如空忍〕,如空忍者,谓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谛审忍可,而不执著也。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三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三法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忍)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三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三种忍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身口意三处行忍辱也。见诸经要集中。
【佛学常见辞汇】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佛学次第统编】
诸经要集云三种忍行:
一、身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名数)于身口意三处行忍辱也。见诸经要集中。
【佛学常见辞汇】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佛学次第统编】
诸经要集云三种忍行:
一、身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三、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大忍法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言娑婆世界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四非色众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轮际。是为一佛刹,名为大忍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
(界名)言娑婆世界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四非色众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轮际。是为一佛刹,名为大忍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
下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三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参见:忍法)
(术语)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三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参见:忍法)
忍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三位名也。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
【佛学常见辞汇】
1。七贤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术语)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三位名也。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
【佛学常见辞汇】
1。七贤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口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三忍之一。虽为人打骂,亦忍不发恶声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术语)身口意三忍之一。虽为人打骂,亦忍不发恶声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五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旧译仁王经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顺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义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为法,忍行不同,一门说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欢喜地,二地即离垢地,三地即发光地。)
〔三、顺忍〕,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燄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前地。)
〔四、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五、寂灭忍〕,谓第十法云地,等觉菩萨,妙觉果佛,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故名寂灭忍。(等觉者,以去后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智照圆明,不可思议也。若论四十二位,则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各为一位,今但论四十位,则以等觉、妙觉摄于法云地也。)
(术语)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旧译仁王经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顺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义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为法,忍行不同,一门说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一、伏忍〕,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信忍〕,信者,随顺不疑也。谓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欢喜地,二地即离垢地,三地即发光地。)
〔三、顺忍〕,顺即随顺,亦从也。谓四地、五地、六地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故名顺忍。(四地即燄慧地,五地即难胜地,六地即现前地。)
〔四、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五、寂灭忍〕,谓第十法云地,等觉菩萨,妙觉果佛,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故名寂灭忍。(等觉者,以去后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智照圆明,不可思议也。若论四十二位,则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各为一位,今但论四十位,则以等觉、妙觉摄于法云地也。)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不起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六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四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三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四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谓之无住,菩萨證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案,是普贤观经所说实相忏悔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證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證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得无住忍〕,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三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四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谓之无住,菩萨證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案,是普贤观经所说实相忏悔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證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證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得无住忍〕,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