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六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四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三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四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谓之无住,菩萨證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案,是普贤观经所说实相忏悔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證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證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得无住忍〕,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三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證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四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谓之无住,菩萨證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案,是普贤观经所说实相忏悔之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證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證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得无住忍〕,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生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术语)二忍之一。众生忍也。(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生法二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也。(参见:忍)
(术语)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也。(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弘忍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蕲州黄梅县人,遇四祖道信禅师得心印。咸亨二年,传法于六祖慧能,后四年寂。时上元二年,寿七十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赐谥大满禅师。见宋僧传八,传灯录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人名)唐蕲州黄梅县人,遇四祖道信禅师得心印。咸亨二年,传法于六祖慧能,后四年寂。时上元二年,寿七十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赐谥大满禅师。见宋僧传八,传灯录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安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佛学常见辞汇】
安心忍耐。
【三藏法数】
安即不动,忍即忍耐。谓修观之人,初观不思议境,至第八知位次,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内动宿障;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惟当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障转者,谓惑业之障,转成解脱也。慧开者,谓观理之智开明也。一两则,犹一两段也。宿障者,谓宿世过去之业也。内外荣辱者,谓内心外身之荣辱也。)
(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佛学常见辞汇】
安心忍耐。
【三藏法数】
安即不动,忍即忍耐。谓修观之人,初观不思议境,至第八知位次,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内动宿障;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惟当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障转者,谓惑业之障,转成解脱也。慧开者,谓观理之智开明也。一两则,犹一两段也。宿障者,谓宿世过去之业也。内外荣辱者,谓内心外身之荣辱也。)
安受苦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忍)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或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术语)(参见:二忍)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或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伏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断烦恼,但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于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为名,始习观解能伏烦恼,故名伏忍。」
【佛学常见辞汇】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三藏法数】
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断烦恼,但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于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为名,始习观解能伏烦恼,故名伏忍。」
【佛学常见辞汇】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三藏法数】
伏即隐伏,忍即忍可,又安忍也。谓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受大乘戒十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授戒之精神列为十条。天台戒疏上曰:「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饲鹰投身饿虎等。」顺正记二:「一割肉食鹰,二投身饿虎,三斫头谢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灯,六挑眼布施,七剥皮书经,八刺心决志,九烧身供佛,十剌血洒地。」
(杂语)大乘授戒之精神列为十条。天台戒疏上曰:「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饲鹰投身饿虎等。」顺正记二:「一割肉食鹰,二投身饿虎,三斫头谢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灯,六挑眼布施,七剥皮书经,八刺心决志,九烧身供佛,十剌血洒地。」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十四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贤十圣为十三忍,更加正觉忍而为十四忍。见仁王经十。
(名数)三贤十圣为十三忍,更加正觉忍而为十四忍。见仁王经十。
忍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忍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参见:娑婆)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又名堪忍世界。
(界名)娑婆世界也。娑婆译曰忍,又云堪忍世界。(参见:娑婆)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忍,又名堪忍世界。
娑婆
【佛学大辞典】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瞋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瞋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忍水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譬忍德之深广似水。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
(术语)譬忍德之深广似水。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