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心折首肯  拼音:xīn zhé shǒu kěn
心里佩服、赞许。《歧路灯》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谭孝移品行端方,素来的好处,说个不啻口出。东宿闻之心折首肯。」
《国语辞典》:心知肚明  拼音:xīn zhī dù míng
心里很明白。如:「这件事你心知肚明,不用我再多说了。」
分类:心里明白
《国语辞典》:怔忡不安  拼音:zhēng chōng bù ān
心里惶恐、害怕、不安的样子。如:「第一次在这种荒野露营,大伙儿都怔忡不安。」
《国语辞典》:终天抱恨(终天抱恨)  拼音:zhōng tiān bào hèn
心里怀著憾恨,至死都无法释怀。《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八。玉玦记。自经反魂》:「只怕从前玉玦无凭,真成薄命,也落得个不亏名行,泪盈盈,料此身终天抱恨幽冥。」也作「抱恨终天」。
《国语辞典》:不是味  拼音:bù shì wèi
1.味道不正、火候不够。如:「这道宫保鸡丁炒得不是味。」、「他这么年轻,老歌还唱的不是味。」
2.心里不好受。如:「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和别人结婚,心里真不是味。」
3.不对劲、不正常。如:「这件事一开始,我感到不是味。」
《国语辞典》:不气干(不气干)  拼音:bù qì gān
不甘心、心里不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女儿家知道了,见说送来银子分一半与侄儿了,有的不气干道:『光辉了他家,又与他银子!』」
《国语辞典》:著慌  拼音:zhāo huāng
心里著急慌张。《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著慌,纵马下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老兄不必著慌!银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当奉璧。」也作「著忙」。
《漢語大詞典》:做贼心虚(做賊心虚)
宋 悟明 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后以“做贼心虚”比喻做了坏事怕人觉察出来而心里不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个毛病,起先人家还不知道,这又是他们做贼心虚弄穿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咦,奇怪,你看这做贼心虚的劲儿。我说你们怎么啦!”
《漢語大詞典》:钻心刺骨(鑽心刺骨)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 清 李渔 《比目鱼·利逼》:“我把他当了真丈夫,没有一句话儿不説得钻心刺骨。” 大群 《小矿工·续编》:“熏得你浑身起红斑点,钻心刺骨的痒痒。”
《國語辭典》:嘴敞  拼音:zuǐ chǎng
心里藏不住话或说话随便。如:「他是个嘴敞的人,有什事最好不要告诉他。」
《国语辞典》:摆在心上(摆在心上)  拼音:bǎi zài xīn shàng
1.放在心里。如:「这事你摆在心上,也甭说出去。」
2.在意、看得起。《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再则劳航芥这种人物,卢慕韩还未必摆在心上。」
《国语辞典》:暗吃一惊(暗吃一惊)  拼音:àn chī yī jīng
心里受到惊吓。如:「知道他的手下准备捲款潜逃,他暗吃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分类:心里惊吓
《国语辞典》:肚里踌躇(肚里踌躇)  拼音:dù lǐ chóu chú
心里犹豫。《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又不敢问他,只自肚里踌躇。」
分类:心里犹豫
《国语辞典》:草木惊心(草木惊心)  拼音:cǎo mù jīng xīn
形容心里疑惧、害怕。如:「自从经历了强台那场浩劫后,整日惶惶不安,草木惊心。」
《国语辞典》:没底儿(没底儿)  拼音:méi dǐ ér
形容不了解情况,心里没有应付对策。如:「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大家都没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