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打闷雷(打悶雷)  拼音:dǎ mèn léi
比喻不明内情而闷在心里瞎猜疑。《红楼梦》第二六回:「多早晚才请我们?告诉了,省了人打闷雷。」也称为「打闷葫芦」。
《國語辭典》:蹀躞不下  拼音:dié xiè bù xià
形容心中焦虑不安,放心不下。《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当时恰有两个同与李吉到海宁郡来做买卖的客人,蹀躞不下。」
《漢語大詞典》:打肚皮官司
谓有话只闷在心里,不说出来。《新华月报》1980年第6期:“不行。你我多年的老规矩,有话当面说,不兴打肚皮官司。”
分類:心里
《漢語大詞典》:沤气(漚氣)
火气闷在心里。 老舍 《民主世界》二:“房东得到通知,决定把房子卖出去,免得一天到晚的沤气。”
《漢語大詞典》:暖心话(暖心話)
使人心里感到温暖的话。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怕打错了?好办,好办。事后多赏他几两银子,说几句暖心话,料他也不会有二话。”
《漢語大詞典》:纳闷儿
因心里不清楚而发闷。例如:他的话真叫人纳闷儿。
苦闷;烦闷
《漢語大詞典》:耐心烦儿(耐心煩兒)
(1).耐性。《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即便知道,也早没这份耐心烦儿跟她砸姜磨蒜地费唾沫。”
(2).心里不急躁,不厌烦。《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照他一面就不错了,谁耐心烦儿去陪他?”
《國語辭典》:皮里春秋(皮裡春秋)  拼音:pí lǐ chūn qiū
嘴里不说好坏,而心中有所褒贬。语本《晋书。卷九三。外戚传。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为避晋简文帝母后阿春的名讳,后改为「皮里阳秋」。
《國語辭典》:水晶塔  拼音:shuǐ jīng tǎ
形容外表看起来机伶,内心却糊涂透顶的人。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你个水晶塔便休强,这的是鲁公宣赐与个头厅相,著还家来侍奉你娘。」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将那个包待制看成做水晶塔,全没些半点儿真实的话。」
《國語辭典》:是味儿(是味兒)  拼音:shì wèi ér
1.合味、美味。如:「菜做得是味儿。」「唱得很是味儿。」
2.心里感觉舒服、好受。如:「听了好友这番窝心的话,心里更是味儿。」
《國語辭典》:若存若亡  拼音:ruò cún ruò wáng
似有若无。《文选。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
《漢語大詞典》:日短心长(日短心長)
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清 黄宗羲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惟是 旦中 生平之志,不安于九品之下中,故铭言日短心长,身名就剥,所以哀之者至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王梦楼 云:‘……未吸神髓,故易於决捨;如果深造有得,必愁日短心长,孜孜不及,焉有餘功,旁求考据乎?’”
《國語辭典》:口是心非  拼音:kǒu shì xīn fēi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抱朴子。内篇。黄白》:「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宋。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
分類:心里又是
《漢語大詞典》:口诵心维(口誦心維)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礼部﹞谓内书堂宜进 世则 所进,与《忠鑑録》同立谓程,使其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 友梅氏 《〈武昌两日记〉序》:“不觉口诵心维,手舞足蹈。”亦作“ 口诵心惟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漢語大詞典》:口不应心(口不應心)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张飞 曰:‘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諫便了。’ 糜竺 曰:‘只恐口不应心。’”《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养娘替 玉郎 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倘被他们晓得,却怎处?’”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班长又口不应心地继续说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