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要
佛教语。指心性上精要的法义。《坛经·宣诏品》:“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 唐 白居易 《八渐偈》序:“初, 居易 常求心要於师,师赐我八言焉: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捨。”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暮年更折节,学佛得心要。”
《分类字锦》:传心要典(传心要典)
胡安国春秋序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春秋鲁史尔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也
分类:
《國語辭典》:要领(要領)  拼音:yào lǐng
比喻事情的主旨、纲领。如:「不得要领」。宋。朱熹〈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
《漢語大詞典》:静缘(静緣)
静因之道。意谓心要保持虚静,并能顺应事物之理。 唐 张说 《虚室赋》:“理涉虚趣,心阶静缘。室惟生白,人则思玄。”
《漢語大詞典》:枢柄(樞柄)
(1).中枢的权柄。指军政大权。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绍兴 中, 韩郡王 既解枢柄,逍遥家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及 于公 死, 梁瑶峯 秉枢柄,某又令其妻拜 梁 为义父,馈以珊瑚朝珠。”
(2).谓中心要领。 清 魏源 《庸易通义》:“至‘博学之’以下,乃一篇之归宿,下学之枢柄, 王肃 本反无之。”
《漢語大詞典》:静因之道
战国 时期一部分道家的认识方法。认为心要保持虚静,并因应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三十七尊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名。
心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心髓,要为精要。谓法门之至极也。又心性上精要之法义也。六祖坛经曰:「指示心要。」天台荆溪著有始终心要一卷。【又】(经名)金刚顶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最精要的法义。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始终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学次第统编】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
唯识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藕益大师随讲随录以成之。凡遇论文中蹇涩之处,则旁书数字以充畅其义。故阅者较易领会。
答顺宗心要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宗密注。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