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心智  拼音:xīn zhì
心思智能。如:「心智成熟的人,比较能以理性的态度待人处事。」《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
《漢語大詞典》:心知
心智。知,同“ 智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旧唐书·柳公绰传:“寒暑满天地之间,浹肌肤於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於内。”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性》:“人之血气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犹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诗:“ 丹阳 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唐 李咸用 《送进士刘松》诗:“滔滔皆 鲁 客,难得是心知。” 明 冯梦龙 《山歌·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漢語大詞典》:心识(心識)
(1).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漢語大詞典》:灵襟(靈襟)
(1).胸怀。 唐太宗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诗:“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 宋 朱熹 《闻善决江河》诗:“ 大舜 深山日,灵襟保太和。”
(2).心智。 严复 《原强》:“且也六七龄童子入学,脑气未坚,即教以穷玄极眇之文字,事资强记,何裨灵襟!”
(3).书信用语。对受信者的颜容的敬称。旧唐书·李密传:“脱知动静,数迟貽报,未面灵襟,用增劳軫。”
《國語辭典》:思虑(思慮)  拼音:sī lǜ
思考计虑。《墨子。尚贤中》:「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夥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
《漢語大詞典》:志力
心智才力。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察其聪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北齐书·王怀传:“ 怀 以武艺勋诚为 高祖 所知,志力未申,论者惜其不遂。”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 江 南岸兵胆气自生,志力得展。”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却老要诀:“ 孟詵 年虽晚暮,志力如壮。”
分類:心智才力
《漢語大詞典》:心略
心计,心智。文选·枚乘〈七发〉:“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李周翰 注:“心略,心计也。”
分類:心计心智
《漢語大詞典》:役智
运用心智。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自立身,不营世利;经涉累朝,通否任时;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举,非所愿也。”宋书·律历志中:“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役智穷神,无幽不察。” 唐 钱起 《豹舄赋》:“何役智以宣骄,乃自躬而刑国。”
《漢語大詞典》:养智(養智)
亦作“ 养知 ”。 培养智慧;涵养心智。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粹,养智怡神。” 唐 无名氏 《谦赋》:“退藏好闭,养知於恬。” 宋 欧阳修 《修城祈晴祭五龙文》:“宜安尔居,静以养智。”
《漢語大詞典》:内韄
谓内用心智而为欲念所牵。庄子·庚桑楚:“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繆而捉,将外揵。” 郭象 注:“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术,遗其耳目。若乃声色韄於外,则心术塞於内;欲恶韄於内,则耳目丧於外。” 成玄英 疏:“韄者,繫缚之名。揵者,关闭之目……若内用心智而为欲恶所牵者,则耳目闭塞於外也。”
《漢語大詞典》:开心符(開心符)
道教符名。传说食之能开通心智,故称。北齐书·方伎传·吴遵世:“少学,入 恒山 从隐居道士游处。数年,忽见一老翁谓之云:‘授君开心符。’ 遵世 跪取吞之,遂明占候,后出游 京洛 ,以易筮知名。”
《漢語大詞典》:心胸开阔
思想坦率接受力强的;并非小心眼的,心智并不狭窄的;眼界不偏狭的。例如:向那些他知道不会感到震惊的心胸开阔的听众讲演。
《国语辞典》:利欲薰心(利欲薰心)  拼音:lì yù xūn xīn
贪图名利私欲而蒙蔽了心智。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薰心,随人翕张。」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己丑馆选》:「三十至四十,利欲薰心,趋避著念。」
《国语辞典》:利禄薰心(利禄薰心)  拼音:lì lù xūn xīn
心智被贪图利益与爵禄的念头蒙蔽。如:「再怎么利禄薰心,也不能六亲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