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威玛宪法(威玛宪法)  拼音:wēi mǎ xiàn fǎ
西元一九一九年,德国在威玛制定的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有详细的规划。
《国语辞典》:吉赛尔(吉赛尔)  拼音:jí sài ěr
早期古典浪漫芭蕾的代表作。根据海涅在论德意志中描述的一个民间流行的传说所改编。故事叙述爱好舞蹈的农家女吉赛尔被贵族阿尔伯特诱骗、遗弃、发病而死,化为幽灵后,仍痴情不渝,并在危急之时拯救了阿尔伯特。也译作「吉赛儿」。
《国语辞典》:巴伐利亚(巴伐利亚)  拼音:bā fá lì yà
Bavaria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最大的一邦。地处多瑙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麦类、甜菜、烟草、葡萄、蛇麻等农产品,工业则以纺织业及酿酒业为盛。
《国语辞典》:鄂图第一(鄂图第一)  拼音:è tú dì yī
Otto I
人名。(西元912~973)德意志帝,世称「鄂图大帝」。英迈有大略,征服诸侯,并有义大利北部,兼摄伦巴底王。由教皇授以帝冠,号称「神圣罗马皇帝」,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
《国语辞典》:纳粹党(纳粹党)  拼音:nà cuì dǎng
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的别称。成立于西元一九二〇年,前身为德国工人党(German Workers' Party,西元1919~1920),一九三三年获得政权,以极权方式统治德国,一九四五年战败后遭解散禁止。纳粹党的政策以领土扩张为宗旨,以日耳曼优秀种族最终统治各劣等民族为目标。政治上采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施行军国主义与种族主义。纳粹来自德文中的Nazi,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参见「纳粹主义」、「希特勒」条。
《国语辞典》:普鲁士(普鲁士)  拼音:pǔ lǔ shì
Prussia
国名。位于德国北部。西元一六一八年由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以柏林为首都。一八七一年普法战争确立其在德意志帝国内的领导地位,成为盟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帝国解体,普鲁士权力缩小。第二次大战后,盟军管制委员会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成为历史名词。
《漢語大詞典》:动机论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漢語大詞典》:动机与效果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漢語大詞典》:独乙(獨乙)
日语的音译。 德意志 ,亦指德语。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组织,解剖二科,名词皆兼用 腊丁 、 独乙 ,日必暗记,脑力顿疲。”
《漢語大詞典》:霍亨索伦家族
德意志的统治家族。1415年起领有勃兰登堡侯国。1525年起,这一家族的另一支系领有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公国因继承人断绝,勃兰登堡侯爵兼为普鲁士公爵,两国合并。1701年正式改为普鲁士王国。1871年后,霍亨索伦王朝又统治德意志帝国。1918年被推翻。
《漢語大詞典》: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意志农民大规模的反封建武装起义。起义农民曾提出广泛的反封建纲领《书简》《十二条款》《海尔布隆纲领》等。1525年3月,农民领袖闵采尔在米尔豪森城领导建立革命政权“永久议会”。因各地起义军缺乏组织和统一指挥,至1525年8月,起义相继被镇压。
《漢語大詞典》:德意志邦联
1815年德意志各邦组成的联盟。设有邦联议会,以奥地利代表为主席。组织松散,各邦保持完全的主权。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经常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1866年普奥战争中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邦联瓦解。
《漢語大詞典》:德意志帝国
1871年普鲁士王国经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后建立的国家。由二十二个德意志邦国、三个自由市和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各邦享有广泛的自主权。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帝国宰相。设有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对此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漢語大詞典》:道德意识
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有恩德意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