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徵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9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景征
靖节征士
经徵列商
借虚徵实
借徵
冥征
募征格
连延云征
灵征
佛类词典
支徵
殊徵伽
七处徵心
善恶先徵梦
其它辞典
徵在(别称 颜徵 )
夏徵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亦称颜徵。春秋时鲁国陬邑人。颜氏之女,孔子母。大夫叔梁纥先娶鲁之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史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04 【介绍】: 春秋时陈国人。大夫。夏姬子。陈灵公及其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夏姬私通,徵舒杀灵公自立,二人奔楚。楚庄王伐陈,杀之。
《漢語大詞典》:景征(景徵)
吉祥的征兆。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龟筮元谋,符瑞景徵。”
分類:吉祥征兆
《漢語大詞典》:靖节征士(靖節徵士)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分类字锦》:经徵列商(经徵列商)
潘岳笙赋设宫分羽经徵列商泄之反谧厌焉乃扬注善曰泄出也厌犹捻也于颊切
分类:笙竽
《分类字锦》:借虚徵实(借虚徵实)
李之藻同文算指数有隐伏非衰分可得者则别借虚数以类徵之或合率增减或母子射覆如藏阄然借此徵彼借虚徵实大抵即三率之法而触类长之
分类:数学
《漢語大詞典》:借徵
谓预征他年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二:“军兴以后, 四川 等省,办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请劝諭绅民,按粮津贴,罢借徵。”
分類:田赋
《漢語大詞典》:冥征(冥徵)
谓神灵暗示的征兆。《旧唐书·音乐志四》:“灵应有孚,冥徵不爽。”
《漢語大詞典》:募征格
见“ 募格 ”。
《國語辭典》:募格  拼音:mù gé
招募人材的赏格。《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疋。』」
《分类字锦》:连延云征(连延云征)
何晏 景福殿赋 阶除连延,萧曼云征。
分类:阶砌
《漢語大詞典》:灵征(靈徵)
祥瑞的征兆。 晋 王嘉拾遗记·魏:“父老云:‘当 秦 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芜没无有蹊径。及 魏帝 之始,稍觉相近,如双闕。’土石阴类, 魏 为土德,斯为灵徵。”
分類:祥瑞征兆
支徵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支提)
支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徵。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中略)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睹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玄应音义三曰:「支提,或言脂帝,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集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同六曰:「复次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阿育王经七曰:「四支徵(音知荷反)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殊徵伽
【佛学大辞典】
(流派)Jud!in%ga,四种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七处徵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七处徵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徵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徵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徵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徵诘,至于无所著处。使其妄心无所依止。盖由阿难不知妙净明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而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缘心,显其妙净明体,故有七处徵心之说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本性。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一、在内〕,在内者,谓阿难因佛徵问心目所在,阿难答云:心居身内,目在于外。佛遂问云:汝心若在身内,则应先见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后能见外境。若不先见身中之物,汝心岂在身内。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二、在外〕,在外者,谓阿难被佛徵心非内,则又计之于外,故以灯光譬之。谓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如灯光在室外不能照于室内也。佛又问云:汝心若在身外,则身心两异,各不相知。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潜根〕,潜根者,谓阿难被佛徵心非外,则又计为潜伏根里。(根,谓眼根。)故以琉璃笼眼为喻,谓眼合于心,如琉璃笼于眼上,若眼见物时,心即随能分别,无有障碍。如琉璃合眼,不碍于见物也。佛乃责其法喻不齐,汝若以琉璃喻眼,则眼亦可见眼,若可见,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则心境各异。岂可云心潜伏根内,随即分别耶?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无有是处。
〔四、在闇内〕,在闇内者,谓阿难被佛徵诘心不在根里。则又计云:诸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如我今者,开眼见明,为见外。闭眼见暗,为见内。佛乃问其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与眼对否?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故云: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所合处〕,随所合处者,谓阿难被佛徵诘,不在暗内,则又计之。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佛乃问云:汝言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心若有体,则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知觉。此知觉心为复内出,为从外来。若于内出,则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既非内外,则无出入,出入既无,体性何有?若无有体,谁为随合。故云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无有是处。
〔六、在中间〕,在中间者,谓阿难被佛徵诘,心非随所合处而有。则又计心在于根尘中间。佛又问云: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于根尘,为不兼于根尘,若兼于根尘,则根有知而尘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若不兼者,不属根尘,即无体性,中何有相。故云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成敌两立者,谓根与尘而成敌对,有知与无知而成两立也。)
〔七、无著〕,无著者,谓阿难被佛徵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著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著。故云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善恶先徵梦
【三藏法数】
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寐,以为徵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