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施多得福少
【三藏法数】
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
施少得福多
【三藏法数】
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施少得福少
【三藏法数】
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施多得福多
【三藏法数】
谓能觉世无常,发心舍财,起立塔寺,供养三宝,所获福报,如众河入于大海,流注不断。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是名施多得福多。(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得无生忍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得无灭忍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得因缘忍
【三藏法数】
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得无住忍
【三藏法数】
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名求不得
【三藏法数】
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物求不得
【三藏法数】
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自性求不得
【三藏法数】
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差别求不得
【三藏法数】
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不闻得闻
【三藏法数】
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槃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母人怀妊,从死得生
【三藏法数】
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