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得路
(1).指仕途得志。 唐 孟郊 《伤时》诗:“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
(2).当道,当权。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是时文学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唐伯玉还朝》词:“忆当年, 天章阁 上, 建明 尤伟, 庆历 诸贤方得路,便不容他老子。”
《國語辭典》:天飞(天飛)  拼音:tiān fēi
1.比喻身居高位,富贵得志。《宋书。卷九四。恩倖传。徐爰传》:「天飞虽王德所至,终陟固有资田跃,神宗始于俾乂,上日兆于纳揆。」南朝梁。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晚属天飞,比严徐而待诏。」
2.高飞。晋。潘尼怀退赋〉:「伊畴昔之怀愤,思天飞以远迹。」晋。陆云 南征赋:「芒芒神道,化洽崇深,卬戾天飞,俯洞渊沉。」
《國語辭典》:发迹(發跡)  拼音:fā jī
发达、得意。《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喻世明言。卷一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我状元到手,只为字黜落。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也作「发积」。
《國語辭典》:骄人(驕人)  拼音:jiāo rén
1.得志、傲慢的小人。《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抱朴子。外篇。行品》:「捐贫贱之故旧,轻人士而踞傲者,骄人也。」
2.表现骄傲的态度。如:「她常以鲜衣美服骄人。」宋。吴泳 答唐广夫书:「间有自拔于流俗,则遂以学问骄人,外粗糙而不密,内颠实而不虚。」
《國語辭典》:伸眉  拼音:shēn méi
舒展眉头。比喻开朗得意。《汉书。卷八三。薛宣传》:「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漢語大詞典》:发舒(發舒)
(1).犹放纵;任意妄为。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 陈王 斩之。”明史·佞倖传·逯杲:“ 杲 益发舒,势出 达 上。”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漢語大詞典》:速达(速達)
(1).迅速到达。后汉书·独行传·刘翊:“ 翊 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南史·萧惠开传:“而 蜀 人志在屠城,不使王命速达,遏留 惠基 。”
(2).迅速得志显贵;升官快。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夫守礼防者苦且难,而其人多穷贱焉;恣骄放者乐且易,而为者皆速达焉,於是俗人莫不委此而就彼矣。”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虽 千秋 ( 车千秋 )之一月九迁, 荀爽 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
《漢語大詞典》:得途
仕途得志。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諫疏尤宜罕。” 唐 陆长源 《答东野夷门雪》诗:“好丹与素道不同,失意得途事皆别。”
分類:仕途得志
《国语辞典》:贤奸倒置(贤奸倒置)  拼音:xián jiān dào zhì
奸佞恶小得志,而贤者遭到罢黜贬抑。《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宰相,树置心腹,专害异己,使贤奸倒置的。」
《国语辞典》:顺风雷(顺风雷)  拼音:shùn fēng léi
比喻顺利得志。《刘知远诸宫调。第二》:「久后顺风雷,把三娘子却来取。」
分类:顺利得志
《國語辭典》:扶摇直上(扶搖直上)  拼音:fú yáo zhí shàng
自下急遽的盘旋而上。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比喻仕途得志。《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那时扶摇直上,便与弟辈分隔云泥,直令人又羡又妒。」《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吾兄到了安徽,一路飞黄腾达,扶摇直上,自然改装的便。」
《漢語大詞典》:饿死漂渚(餓死漂渚)
指 汉 韩信 未得志时忍飢挨饿事。 韩信 为布衣时曾“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信 飢,饭 信 ,竟漂数十日”。后投 刘邦 ,拜大将。助 刘邦 灭 项羽 后,封 楚王 。后为 吕后 所杀,夷三族。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用以为典。 张恭 《雌雉啼》诗:“吁嗟乎,鐘室一声雌雉啼,功臣骨肉成醢醯,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勋名赫燿封 三齐 !”
《國語辭典》:发迹变泰(發跡變泰)  拼音:fā jī biàn tài
由贫贱变为富贵。《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这未发迹的好汉,却姓甚名谁?怎地发迹变泰?」《醒世恒言。卷三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却说未发迹变泰国家节度使郑信到得井底,便走出篮中,仗剑在手。」
《國語辭典》:否极泰来(否極泰來)  拼音:pǐ jí tài lái
情况坏到极点后逐渐好转。《红楼梦》第一三回:「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也作「否极必泰」、「否极泰至」、「否极生泰」、「否去泰来」、「否终则泰」、「否终而泰」、「否往泰来」、「泰来否极」、「泰来否往」。
分類:厄运好运
《國語辭典》:饥附饱飏(飢附飽颺)  拼音:jī fù bǎo yáng
附,依附。飏,飞扬。饥附饱飏指饥饿时来依附,吃饱了即高飞离去。语本《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飏。」比喻势利而忘恩负义。《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雠死报。」
《漢語大詞典》: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套曲篇名。元代睢景臣作。曲中虚构了汉高祖刘邦得志还乡,被一村民讽刺、斥骂其当年无赖行径的故事,显示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蔑视,语言通俗泼辣,生动诙谐,是元曲中的讽刺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