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99,分154页显示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徐时勉(克勤 )
徐一范(吴徵 固城 )
徐亮工(虞钦 )
徐勇( 忠节 )
徐徵麟(定侯 )
徐懋曙(复生 映薇、且朴斋主人 )
徐必远(载迩 六谷 )
徐荣祖(君荣 与耕 )
徐养元(长善 )
徐启祚
徐淑秀(昭阳遗孑 )
徐远(届甫 道招 )
徐作肃(恭士 )
徐可先(声服 梅坡 )
徐夜(东痴、长公、嵇庵、小峦 元善 别称 山东四君子 )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克勤,苏州嘉定人。崇祯庚辰以贡生特授澄城知县有蘧庵东归槁
徐一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徐一范(16世纪—1650年),字吴徵,号固城,南直隶应天府高淳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一范举应天乡试,崇祯元年(1618年)成进士,获授中书舍人出使楚国,楚王朱华奎嘉奖他的品行特意疏荐,得赐天街红药额,后考选山西道监察御史,因母亲逝世回乡,服阙起复补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河南,他顾念高淳,提出筑东坝后改折本色一年赋税,又曾捐资整理文庙、倡建永济桥、修葺保圣寺塔及藏经楼,县东门外南湖水涨令船只多翻侧,他在湖中建墩减杀水势,人称为「徐家墩」。清朝定鼎,徐一范在顺治初年归顺,顺治五年(1648年)自礼部郎中外任山西按察司阳和兵备道佥事,姜镶起义归附南明时骂贼而死,事闻后得赐葬祭荫一子,追赠光禄寺少卿。
徐亮工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徐亮工,字虞钦,南直隶江阴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特赐进士。授陕西延安府吴堡县知县。时李自成势力正盛,不久当地被流军屠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2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静乐人,本姓高,长于许氏,讹为徐。出身行伍,累擢为游击。明末屡与农民军战斗,进都督。顺治初降清。后为总兵守辰州,与明将白文选战,被杀。谥忠节。
徐徵麟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徵麟(?—17世纪),字定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与军事人物。徐申懋之孙。徐徵麟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十六年(1643年)联捷进士,获授浙江山阴知县,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担任吏部验封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绍兴失陷后他回乡不再出仕,以读书赋诗自娱。

人物简介

维基
徐懋曙(1600年—?年),字复生,号映薇,室名乐孺堂,自署且朴斋主人,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清初戏曲家。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顺天府乡试举人,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六年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与袁继咸一起任广东乡试主考官,七年加员外,管通惠河,八年升郎中,出知黄州府,旋调吉安府知府,十一年降级,贬任福建运同。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历升宁波府知府,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奉父母归乡。五月,清军攻陷南京,遂隐居不出,卒于康熙年间(1670年前)。著有《且朴斋诗稿》。清朝初,徐懋曙在家杜门隐居期间,组建家庭戏班,演员众多,技艺超群。徐懋曙以戏曲自娱,自己身兼导演、曲师和作家等数职。其子徐炳燕,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载迩,号六谷,有《六谷遗稿》。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六○
徐荣祖,字君荣,号与耕。龙川人。明思宗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贡生,官苍梧教谕。著有《非病斋诗文集》。清嘉庆《龙川县志》卷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顺德府唐山人,字长善。崇祯十六年进士。与赵渔同撰《四书集说》。
维基
徐养元,字长善,北直隶唐山人(今河北省隆尧县),明朝进士。崇祯十六年,登进士,授兵部主事。顺治二年,升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顺治三年升湖北提学道。
徐启祚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湖北东湖人。明崇祯中历官至总镇。清顺治间降清,改授永昌同知。善画。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
自号昭阳遗孑,字里不详,泰州邵某室。有《一叶落词》。
众香词
淑秀,前朝南渡时宫人也。甲申后,流落金台,刘学士肇国见其诗词,惜之,用饼金赎回,以赠无武人邵某,归而栖江南泰州之沈村。为诗多抑郁哀愤之音,有“昭阳遗孑听渔歌,尔波涛,我为何。”又“入画无人知是我,倚栏看蝶认为花。”之句。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二十二
远,字届甫,号道招,嘉善人,崇祯癸未进士葛巾褐衣萧然环堵年七十八卒有遥集篇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届甫,嘉善人。崇祯癸未进士,有遥集篇
维基
徐远,字届甫,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祯末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入清不仕,隐居山林。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浙江乡试第三十名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任中书舍人。明亡,葛巾野服,三十八年不改。卒年七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6—1684 【介绍】: 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恭士。徐作霖弟。顺治八年举人。工诗文,曾与侯方域等人结六子社。计东称其诗能自出机柚。有《偶更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五
徐作肃,字恭士,商丘人。顺治辛卯举人。有《偶更堂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可先,字声服,号梅坡,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江苏常州市)人。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第三甲第一百十二名同进士出身。授直隶束鹿县知县,有平定盗匪功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17—约1688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东痴,初名元善,字长公。明诸生。工诗。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隐居东皋郑潢河上,顺治间曾南行访林和靖故居,登严子陵钓台。康熙间荐鸿博,不赴。有《东痴诗钞》。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
徐夜,初名元善,字长公,更字嵇庵,又字东痴,山东新城人。诸生。有《东痴诗选》。
清诗别裁集
字东痴,山东新城人。县学生。○《池北偶谈》云:“东痴年二十九,即弃诸生,掘门土室,绝迹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风。”举博学鸿辞,以老病辞。○诗格清瘦自然者近韦左司,刻削者近孟东野。
徐诗·序
徐诗者,刻徐夜先生诗也。先生初名元善,字长公,慕嵇叔夜之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东痴。世为济南新城人。曾大父守吾公准,万历间进士,历官云南布政使,时称山东四君子,公其一也。先生为从祖考功季木先生外孙,少读书外家,湔染风气,束发工为诗,为外祖所爱。年二十九遭世乱,母死,遂弃诸生,隐系水之东,茅屋数椽,葭墙艾席,凝尘满座,晏如也。顺治辛丑,一游钱塘,过孤山,访林和靖故居;渡浙江,溯桐庐,登严先生钓台,酹谢皋父墓,裴回赋诗而返。又十三年为康熙癸丑,赴故人之约,西游宛、邓,归,遂不复出。戊午、己未间,有诏旁求岩穴之士,士皆鳞集阙下。有司将以先生应诏,力以老病辞。先生少为文章,原本《史》《汉》《庄》《骚》,工于哀艳。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中岁以往,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已下不及也。癸丑春,余与先西樵、东亭两兄过其村居,老屋三间,雨久穿漏,若将压焉。余遗书邑令曰:「昔元道州状举处士张季秀,请县官为造草舍十数间,给水田几十亩,免其徭役,令得保遂其志,使士人识廉耻之方。又杨君谦《苏谈》记中峰和上草堂,冯海粟炼泥,赵松雪搬运,中峰涂壁,吴人至今传为雅谈。今徐先生并日而食,簟瓢屡空,所居一亩,与蓬藋鼪鼯共之。明公诚能修式庐之典,捐草堂之资,继迹次山、海粟、松雪三君子者,亦佳话也。」今又十年,先生贫日甚,年且七十矣,当路益无知之者。其诗亦散佚,半饱虫蚕。余在京师,数寄书索其稿,先生但逊谢而已。余乃就箧中所藏断简编缀之,共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先生千载。人可传于后者,固不在区区文字之末;而后之人或因此百篇,想见其流风馀韵,是亦知人论世之资也。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溪松露鹤,书法酷类虞永兴。在里中与余兄弟尤厚善,尝属西樵为作传,未果;今东亭又奄随物化,夙昔之交,独余在。序先生之诗,思畴日兄弟友朋游处倡酬之乐,为之泫然而流涕也。渔洋山人王士禛序。
东痴祖遗诗·绪言
尝闻吾东痴祖遗诗多矣,然于王阮亭先生所刻二百馀篇传世以外,其馀诗稿率多漂荡于水,不得其传焉。迄至民国二十三年春,吾族重修谱系,坤绩等又于各处搜得东痴祖遗诗抄稿,仓卒付梓,未获校正,诸多舛误,不无遗憾。兹经阖族会议,拟延当代名流详加核阅,再付剞劂,冀免鲁鱼亥豕之讥耳。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八世孙克运、九世孙承奎、十一世孙学德谨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堂伯祖孝行公,原名元善,字小峦,别号东痴。明季由入庠而食饩,中式崇祯辛丑科副榜贡。至大清定鼎,更名夜,不欲仕进,惟与一时名公,如同邑王阮亭、王木青、毕载积、傅彤臣,淄邑高绳东、高念东,邹邑张孟养,历下孙仲孺,携酒往来,诗歌赠答而已。凡宇内山川盛迹,无不游览,当时称为高,而邑乘载其孝,入祠享祭,固其宜也。但吾伯祖所作诗赋词章,不下千馀篇,意在尘埋,未行表录。迨同邑平澜张先生荣任江左,强吾伯祖袖稿同行,以冀刊刻梓行,传流海内。讵料造物忌材,不爱播扬。舟行至扬子江心,波浪骤起,将所载诗赋稿文掀翻江内。吾伯祖感愤成疾,未至江右而返。至既没已后,门衰族薄,书香莫继,所遗稿文,尽弁髦弃之。侄孙笃上念先人,下视子孙,忧愤百出,置身无地。是余至亲旧友,诗礼传家,延门敬访,二十年来未获一觏。迩于古城沈会东家,访得吾伯祖所遗诗稿一册。会东即吾伯祖之外曾孙也。则吾登门敬求,彼亦欣然乐授。笃乃焚膏继晷,息心抄录。虽云贫乏无资,不能遽为剞劂,而先人之心血,藏于笥中,传之奕世,凡我后人,如有兴者,览手泽而顿起,瞻简编而愤发,是则余之志也夫。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雪月谷旦,堂侄孙笃训薰沐敬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家东痴祖,方伯守吾祖曾孙也。初名元善,字长公,以廪生中式崇祯庚午科副贡。东痴祖事母至孝,兼工诗。国朝初,家遭兵变,母以烈终,东痴祖乃弃诸生,改名夜,别号东痴,隐于系水之东。东痴祖之外祖,为季木王公,故东痴祖与渔洋先生兄弟交尤厚。渔洋官京师,数以书索东痴祖诗稿,然卒不可得。渔洋乃取箧中所藏,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英自幼读刻本,流连三复,想见东痴祖之志节,然每以不见遗稿为恨。丁酉年馆于徐家店,春间,皮某挟一册业来,有诗二百馀首,煤涂漫灭,而系东痴祖真笔,英即宝而藏之。冬,又于乙坦胡先生处得东痴祖遗稿一编,乃吾族祖笃训所抄也。其小序云,昔同邑张平澜先生将赴任江右,尝强东痴祖袖稿同行,舟覆净阳,诗稿遂没于水,而藏于家者又因秋潦水发,一切漂荡。后乃于东痴祖之外曾孙古城沈会东家得此遗稿,因亲隶以贻将来。英读而叹曰:「呜呼!若笃训祖者,诚可谓东痴祖之功臣矣。」乃亦急为抄录,复合春间所藏,共集为一编,虽家贫不能付梓,然存此亦聊可补遗也。后之阅是编者,倘亦感发兴起,抑或终以付梓焉,则又英之所厚望也夫。道光十七年丁酉阳月二十三日谷旦,七世侄孙英绩谨识。
徐东痴先生诗·序
余自戊戌年听鼓杭州,日往来于西湖之上。有时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谒林和靖墓,或坐放鹤亭中,流连终日。又尝差次严州,过七里滩,观严子陵钓台及谢皋羽书台,则为之低回往复,不忍遽去。若是者何也?余初入宦途,常怀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声奇节横亘于古今天地之间,而震慑乎人之耳目。噫!此非轿情也,盖有微意也。今观于东痴徐先生而益信。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词赋,本可以猎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者,此何为也哉?其出游也,之钱塘则但访林和靖而已,之严州则但访严子陵及谢皋羽而已,以外更无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悦吾之心。渔洋为先生立传,而叙其所游历之处,亦止叙此两事而已,以外更无他处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悦于其心。呼呜!此何为也哉?盖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许人也。昔袁简斋以诗名海内,享山水之乐,写林泉之趣,信可谓高且清矣。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谓其犹不免于慕外也,犹不免于热中也,故其诗有似乎元轻白俗,不足以训示后人。先生则不然。先生孝友纯笃,为名教中完人,一时发为咏歌而形诸简编者,不过自鸣天籁而已。然天资明敏,实与古人吻合无间。其古体诗类陶、孟,近体诗类储、王,哀艳动人,缠绵悱恻。又酷类《庄》《骚》,一言一动,随时随地,纯任自然,毫无矫饰。以视乎口是心非而勉强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渊。民国甲戌,距先生之殁将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孙馨山、聘之两君,持先生诗集同来,丐余为先生作序。且曰:吾族谱功将告成,愿将吾东痴祖诗集并付剞劂,以广流传,是亦显亲扬名之一端也。余学殖荒落,自维何敢胜任?然细思先生之诗之工,与先生之品之高,爱其诗则愈重其品,重其品则愈爱其诗。立乎千载以下,与千载以上之人遥遥相对,林和靖、严子陵、谢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为四矣。我幸得附骥尾而忝末议,何快如之,其又可以无言乎哉?或曰先生为明季诸生,乃心明室,始终不变,其改名为夜也,乃思明之意;别号东痴,亦向明之意。向明思明,而不能复明,故曰痴,一痴字最有味。余曾于大庭广众之中,与诸友之有深识者研论及此,皆以为然。民国甲戌年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学郝毓椿敬撰。
徐诗·跋
家兄司徒在京师刻东痴先生诗成,余受而读之,不知其涕之无从也。先生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孙,与先君生同年,少与文玉、嫏嬛两世父唱和齐名。晚节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风,隐居东皋,不践城市。贤令君如泾阳李屺瞻、井研雷笏山、凤山昆弟,皆修式庐之敬。先生虽不为崖异,亦未尝辄通铃下三公,顾益重之。先君昔游吴越,强先生与俱,今卷中吊严子陵、林和靖、谢皋羽诸诗皆是时作也。先生诗不啻千篇,秘不示人。司徒昔官祭酒,日屡索之,卒不肯出。后往江西,渡浔阳,其稿尽没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读先生诗,感怀今昔所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辄附数语于卷末。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骊书。(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