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虎
【佛学大辞典】
(譬喻)戒律优胜譬之于虎。释氏要览中曰:「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辨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譬喻)戒律优胜譬之于虎。释氏要览中曰:「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辨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律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法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法相。
(术语)戒律之法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法相。
律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善解戒律者之称。涅槃经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能解一字。」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博通,指归一字。」三德指归一曰:「像法决疑经及观心论皆明三师,谓律师禅师法师也。明练持犯曰律师。」日本取之为僧官之名。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研究佛教戒律的师父。
【俗语佛源】
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无名氏)
(职位)善解戒律者之称。涅槃经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能解一字。」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博通,指归一字。」三德指归一曰:「像法决疑经及观心论皆明三师,谓律师禅师法师也。明练持犯曰律师。」日本取之为僧官之名。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研究佛教戒律的师父。
【俗语佛源】
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无名氏)
律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教法也。释门正统三曰:「南山律乘。」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教法。
(术语)戒律之教法也。释门正统三曰:「南山律乘。」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的教法。
律派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戒律之流派也。
(杂语)戒律之流派也。
律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戒律广大,譬如海也。行事钞上一之三曰:「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譬喻)戒律广大,譬如海也。行事钞上一之三曰:「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恶律仪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仪则也。通于善恶。善律仪者,大乘义章十曰:「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义。又复内调亦为律,外应真则,目之为仪。」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仪。」【又】无表之戒体(旧云无作),名为律仪,此戒体在人之身中他无表示,故云无表,为不动身口意之作用,故云无作。而一旦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使人自顺律仪之功能,故名之为律仪。梵语三跋罗,义净译曰护。以戒体能护人也。大乘义章十曰:「无作之善说为律仪。」俱舍论十四曰:「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有部百一羯磨一曰:「授与三归并五尊处成邬波索伽律仪护。」注曰:「此言护者,梵云三跋罗,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途。旧云律仪即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明了论已译为护,即是戒体无表色也。」(参见:无表色)
【佛学常见辞汇】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术语)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恶律仪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仪则也。通于善恶。善律仪者,大乘义章十曰:「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义。又复内调亦为律,外应真则,目之为仪。」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仪。」【又】无表之戒体(旧云无作),名为律仪,此戒体在人之身中他无表示,故云无表,为不动身口意之作用,故云无作。而一旦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使人自顺律仪之功能,故名之为律仪。梵语三跋罗,义净译曰护。以戒体能护人也。大乘义章十曰:「无作之善说为律仪。」俱舍论十四曰:「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有部百一羯磨一曰:「授与三归并五尊处成邬波索伽律仪护。」注曰:「此言护者,梵云三跋罗,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途。旧云律仪即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明了论已译为护,即是戒体无表色也。」(参见:无表色)
【佛学常见辞汇】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三种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别解脱律仪,于欲界受戒法而发生之戒体也。二静虑生律仪,入色界诸定自发生之戒体也。三道生律仪,入无漏定发生之戒体也。前二者属有漏,后一者属无漏。旧作别解脱律仪,禅律仪,无漏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差别,略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谓欲缠戒。二静虑生律仪,谓色缠戒。三道生律仪,谓无漏戒。」
【佛学常见辞汇】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术语)一别解脱律仪,于欲界受戒法而发生之戒体也。二静虑生律仪,入色界诸定自发生之戒体也。三道生律仪,入无漏定发生之戒体也。前二者属有漏,后一者属无漏。旧作别解脱律仪,禅律仪,无漏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差别,略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谓欲缠戒。二静虑生律仪,谓色缠戒。三道生律仪,谓无漏戒。」
【佛学常见辞汇】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律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戒之第一。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即规矩礼貌的戒律。
(术语)三聚戒之第一。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即规矩礼貌的戒律。
律幢
【佛学大辞典】
(譬喻)戒律之法幢也,戒律能防止邪非之敌,故云幢。
(譬喻)戒律之法幢也,戒律能防止邪非之敌,故云幢。
律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宗禅宗也。又律师禅师也。
(术语)律宗禅宗也。又律师禅师也。
律讲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戒律之讲演也。
(杂语)戒律之讲演也。
律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之一。旧作毗尼藏,译曰律藏,义翻也。新作毗奈耶藏,译曰调伏藏。结集关于佛教中戒律之法言者,包含于此中而无所漏,故曰藏。(参见: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之一。(参见:三藏)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如来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谓能治众生贪瞋痴种种之恶。如治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也。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四分十诵律等是也。(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十诵者,谓佛弟子优波离十番诵出也。)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菩萨善戒经、梵网戒等经。是也。
(术语)三藏之一。旧作毗尼藏,译曰律藏,义翻也。新作毗奈耶藏,译曰调伏藏。结集关于佛教中戒律之法言者,包含于此中而无所漏,故曰藏。(参见: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之一。(参见:三藏)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如来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谓能治众生贪瞋痴种种之恶。如治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也。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四分十诵律等是也。(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十诵者,谓佛弟子优波离十番诵出也。)
【三藏法数】
律藏者,即菩萨善戒经、梵网戒等经。是也。
三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Tripit!aka,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因之而通三藏达三学者,称为三藏。特为真谛玄奘等翻译师之称号。其梵名一一列之于下。一、素呾缆藏Su%trapit!aka,旧曰修多罗藏,译曰綖,圣人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故喻之以綖。然经者训常训法,以圣人之言而名之。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之义,故译家易綖以经。二、毗奈耶藏Vinayapit!aka,旧作毗尼藏,译曰灭。灭三业过非之义。别名优婆罗叉,译曰律,毗奈耶之教能诠律,故别名谓之律。三、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pit!aka,旧作阿毗昙藏,新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旧译无比法,亦称胜智而谓为无比。此藏生对观涅槃之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磨。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义。此藏所诠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此三藏有三种:一、小乘之三藏,二、大乘之三藏,三、大小之三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大小乘各经律论也。(参见:三字部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
〔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术语)Tripit!aka,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因之而通三藏达三学者,称为三藏。特为真谛玄奘等翻译师之称号。其梵名一一列之于下。一、素呾缆藏Su%trapit!aka,旧曰修多罗藏,译曰綖,圣人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故喻之以綖。然经者训常训法,以圣人之言而名之。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之义,故译家易綖以经。二、毗奈耶藏Vinayapit!aka,旧作毗尼藏,译曰灭。灭三业过非之义。别名优婆罗叉,译曰律,毗奈耶之教能诠律,故别名谓之律。三、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pit!aka,旧作阿毗昙藏,新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旧译无比法,亦称胜智而谓为无比。此藏生对观涅槃之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磨。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义。此藏所诠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此三藏有三种:一、小乘之三藏,二、大乘之三藏,三、大小之三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大小乘各经律论也。(参见:三字部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
〔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律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所说之忏悔法也。局于出家之五众行之。行事钞中四之三曰:「若论律忏悔唯局道众。」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所说的忏悔法。
(术语)戒律所说之忏悔法也。局于出家之五众行之。行事钞中四之三曰:「若论律忏悔唯局道众。」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所说的忏悔法。
相部律
【佛学大辞典】
(流派)四分律三派之一。相部之法砺。对南山之道宣,东塔之怀素而立一派,谓之相部律。
(流派)四分律三派之一。相部之法砺。对南山之道宣,东塔之怀素而立一派,谓之相部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