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徵聘
1.谓征召诸侯聘问。
《左传·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徵聘。夏, 孟献子 聘于 周 ,王以为有礼,厚贿之。” 杨伯峻 注:“徵聘者,示意 鲁 遣使往 周 聘问也。”
2.谓朝廷以礼招聘贤才。今亦泛指招聘人员。
《后汉书·黄琼传》:“先是徵聘处士多不称望, 李固 素慕於 琼 ,乃以书逆遗之。”
《宋书·隐逸传·翟法赐》:“违避徵聘,遁跡幽深。”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八分书起於 汉 时 王次仲 。 次仲 有道,詔徵聘,於车中化为大舃飞去。”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若知县肯来相请,便似朝廷徵聘一般。”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失之则耆硕不闻徵聘,终老茅菅。”
《國語辭典》:卜征 拼音:bǔ zhēng
占卜天子巡狩之吉凶。古帝王五年一巡狩,先卜问吉凶,再决定出巡。《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汉。张衡〈〉:「卜征考祥,终然允淑。」
《国语辞典》:徵税(徵税) 拼音:zhēng shuì
徵收税捐、收取税赋。如:「政府依法向人民徵税。」
《韵府拾遗 蒸韵》:远徵(远徵)
曹植精微篇:太仓令有罪,远徵当就拘。
《漢語大詞典》:征科(徵科)
征收赋税。
《元史·世祖纪七》:“詔 江南 浙西 等处毋非理征科扰民。”参见“ 徵科 ”。
徵科:1.征收赋税。 唐
韩愈:“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
《漢語大詞典》:徵科
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
《韵府拾遗 支韵》:徵师(徵师)
史记五帝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漢語大詞典》:徵祥
征兆。亦特指祥兆。 汉
刘向 《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徵祥毕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 班 书载此徵祥,虽具剖析,而求诸后应,曾不缕陈,叙事之宜,岂其若是?”
《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甲)》:“昨宵眼梦有徵祥,今朝得见慈悲相。”
《漢語大詞典》:重徵
重税。
《商君书·外内》:“食贵,糴食不利,而又加重徵,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宋
戴复古 《送李来宾》诗:“逐利遭重徵,商旅亦良苦。”亦谓加重征税。 明
何景明 《何子·功实》:“重徵滥役,则结民之怨;破城侵境,则深敌之讐。”
重新征召。 唐
司空图 《贺翰林侍郎》诗之一:“今朝忽见银臺事,早晚重徵入翰林。”
《漢語大詞典》:暴征(暴徵)
(1).强行征收。
《左传·昭公二十年》:“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
(2).指横暴征收捐税。
《新唐书·李勉传》:“西南夷舶岁至纔四五,讥视苛谨, 勉 既廉絜,又不暴征,明年至者乃四十餘柁。”
暴徵:同“ 暴征 ”。 唐
白居易 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旧唐书·五行志》:“猛吏淫威奋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资。”
《漢語大詞典》:征书(徵書)
(1).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
《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初,迎立 灵帝 ,道路流言 悝 恨不得立,欲钞徵书。”
(2).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
《后汉书·郎顗传》:“闻徵书到,夜县印綬於县廷而遁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汝父昔罢 豫章 ,徵书朝发夕至。” 唐
白居易 :“於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财征也不待徵书而已平矣。” 明
刘基 :“也知使者徵书急,莫厌轻舟出郭频。”
《漢語大詞典》:徵事
1.征引故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六代文章之学,有徵事,有策事。徵者共举一物,各疏见闻,多者见胜。”
2.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策问五道。旧例:三道为事务策,一道为方略,一道为徵事。”
3. 汉 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汉书·昭帝纪》:“丞相徵事 任宫 手捕斩 桀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汉仪注》徵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徵事,絳衣奉朝贺正月。”
《韵府拾遗 蒸韵》:复徵(复徵)
后汉书杨秉传: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徵拜河南尹。
《漢語大詞典》:征君(徵君)
征士的尊称。
《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 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 五代
张观 :“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 ,在 明 天启 、 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参见“ 徵士 ”。
《國語辭典》:徵士 拼音:zhēng shì
古人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國語辭典》:徵发(徵發) 拼音:zhēng fā
徵调募集人力和物资。《史记。卷三○。平准书》:「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徵发之士益鲜。」晋。干宝《搜神记》卷五:「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