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徵引
1.征召任用。:“门才术艺、应於时求者,自别徵引,不在斯例。”
《南史·儒林传·顾越》:“朝廷以臣微涉艺学,远垂徵引,擢臣以贵仕,资臣以厚秩。”
2.引用;引证。 唐
柳宗元 :“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以为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者。” 宋
杨亿 :“诱导后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来,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闺秀诗》:“ 合肥 女史 赵景淑 ……又著
《香匳杂考》一卷,徵引详博。”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郭沫若
《文学的本质》:“我们请从他论诗的一章中征引几首最简单的出来吧。”
《國語辭典》:徵引 拼音:zhēng yǐn
1.徵召任用。《魏书。卷九。肃宗纪》:「门才术艺、应于时求者,自别徵引,不在斯例。」《南史。卷七一。儒林列传。顾越》:「朝廷以臣微涉艺学,远垂徵引。」
2.引證文献。如:「徵引详博」。唐。
柳宗元 〈〉:「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證验。」
《國語辭典》:类书(類書) 拼音:lèi shū
一种旧式辞典。系从各种书籍中采辑资料,然后按其性质内容分类编排,以便查寻资料用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由于有些类书徵引许多现已佚失的古籍,故对于辑佚考證古籍有很大的帮助。也称为「分门书」。
《漢語大詞典》:徵事
1.征引故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六代文章之学,有徵事,有策事。徵者共举一物,各疏见闻,多者见胜。”
2.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策问五道。旧例:三道为事务策,一道为方略,一道为徵事。”
3. 汉 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汉书·昭帝纪》:“丞相徵事 任宫 手捕斩 桀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汉仪注》徵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徵事,絳衣奉朝贺正月。”
《漢語大詞典》:征事(徵事)
(1).征引故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六代文章之学,有徵事,有策事。徵者共举一物,各疏见闻,多者见胜。”
(2).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策问五道。旧例:三道为事务策,一道为方略,一道为徵事。”
(3). 汉 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汉书·昭帝纪》:“丞相徵事 任宫 手捕斩 桀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汉仪注》徵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徵事,絳衣奉朝贺正月。”
《國語辭典》:原文 拼音:yuán wén
1.写作时对徵引或转录他人著述文字的称谓。
2.翻译外文时所根据原著的文字或词句。
《漢語大詞典》:引古喻今
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引古喻今,言微理举。”
《漢語大詞典》:旁引曲证(旁引曲證)
广泛征引,委曲证明。 元
《日损斋笔记·杂辩》:“大抵
《庄子》多寓言,如必欲旁引曲证,以实其説,所谓 子州支父 、 石户 之农者,又为谁乎?” 明
徐渭 《奉师季先生书》之二:“旁引曲证者,不过以夸多而鬭靡,而故摘一字一句以售己説。” 明
李东阳 《〈篁墩文集〉序》:“﹝ 程篁墩 ﹞賾探隐索,註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力又足以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