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征役(徵役)
(1).赋税与徭役。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贾公彦 疏:“征谓税之,役谓繇役。”
(2).指徭役。诗·唐风·鸨羽序:“《鴇羽》,刺时也。 昭公 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及其后世,或任使不均,或苦於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则有《北山》之感,《鴇羽》之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国初因沿 明 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絶。”
(3).行役。 晋 潘岳 《西征赋》:“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於征役。” 唐 孟郊 《奉同朝贤送新罗使》诗:“安危所繫重,征役谁能穷?”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凡教太子……行道,则见征役之劳;止舍,则见羈旅之劳。”
徵役:1.招集兵卒。《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张 怒,退而徵役, 子产 奔 晋 。” 杜预 注:“召兵欲攻 子产 。”
(2).征召徒役。指徭役。周礼·春官·典祀:“徵役于司隶而役之。” 郑玄 注:“徵,召也,役之作使之。”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南史·蔡廓传:“先是, 大明 世奢侈无度,多所造立,赋调烦严,徵役过苦,至是发詔悉皆削除。”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近贼州县,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
《國語辭典》:羔雁(羔鴈)  拼音:gāo yàn
1.古代卿大夫之间的见面礼。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七。文质》:「卿大夫贽,古以麑鹿,今以羔雁。」也作「羔雁」。
2.比喻显贵者的礼聘。唐。白居易荐李晏韦楚状〉:「降羔雁之礼命,助鹓鹭之羽仪。」也作「羔雁」。
《漢語大詞典》:奏辟
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国初,州郡官属,皆长吏自行奏辟,姓名未闻於朝,已先莅职。”
《漢語大詞典》:徵拜
征召授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迁 顿丘 令,徵拜议郎。”周书·裴宽传:“ 武成 二年,徵拜司中大夫。” 唐 刘长卿 《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漢語大詞典》:随计(隨計)
语本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命。”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 晋 天福 中随计者。”参见“ 计偕 ”。
《國語辭典》:计偕(計偕)  拼音:jì xié
漢時被徵召的士人皆與計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稱為「計偕」。後世舉人入京會試,也稱為「計偕」。《漢書。卷六。武帝紀》:「徵吏民有明當時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
《國語辭典》:徵求  拼音:zhēng qiú
寻求收集。如:「关于这件事情,我想徵求大家的意见。」
《漢語大詞典》:徵车(徵車)
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 清 方文 《送刘孔安北上》诗:“大云起幽壑,徵车来何迟!” 清 顾景星 《〈楝亭诗钞〉序》:“不佞徵车来 长安 ,晤 子清 如临风玉树。”
《漢語大詞典》:应求(應求)
应和,响应。语出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多用于指响应征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鰥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皆以名闻。”
《國語辭典》:青词(青詞)  拼音:qīng cí
道士祭祀天地神明的祝词,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后成为一种文体。《水浒传》第七一回:「宋江要求上天报应,特教公孙胜专拜青词,奏闻天帝。」《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精勤斋醮,供奉青词。」
《漢語大詞典》:赴召
应朝廷征召。晋书·郗鉴传:“ 鉴 不应其召,从兄 旭 , 郗 之别驾,恐祸及己,劝之赴召, 鉴 终不迴。” 明 文徵明 《跋东坡五帖叔党一帖》:“而有‘来日渡 江 ,愈远左右’之语,当是自 杭 赴召途中,与 王忠玉 者。” 蔡东藩 《唐史演义》第四十回:“ 安石 方入任侍中,不肯赴召。”
分類:朝廷征召
《國語辭典》:移檄  拼音:yí xí
檄,古代公文。移檄指发布公文声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克用大怒,焚诏书,囚使者;遣使上表,移檄进讨。」
《漢語大詞典》:应役(應役)
受征召服劳役。《元典章·兵部三·蹉打船只》:“各处提调官送少壮人丁应役,毋令老幼不堪之人充应。”清史稿·礼亲王代善传:“ 太宗 以祀事后至,言 界凡 方筑城,民应役,宜急卫之。”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國語辭典》:辟命  拼音:bì mìng
古代朝廷徵召人作官的命令。《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贾逵》:「隐居教授,不应辟命。」《三国演义》三三回:「我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
分類:征召任命
《國語辭典》:追兵  拼音:zhuī bīng
追来的敌军。《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其时宜效不效为失,追兵在外不战。」《三国演义》第七回:「如无追兵,不可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