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9,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彻悟
彻棘
迥彻
彻卷
彻昼
远彻
彻县
火彻
彻帘
彻行
月彻
彻歌
彻官
平彻
彻瑟
《國語辭典》:彻悟(徹悟)  拼音:chè wù
澈底明白了解。宋。陆游 初归杂咏诗七首之六:「老入鹓行方彻悟,一官何处不徒劳。」也作「澈悟」。
《漢語大詞典》:彻棘(徹棘)
撤除试院门前棘枝。谓科举考试发榜后解禁。后多借指考试事务完毕。旧五代史·周书·和凝传:“贡院旧例,放榜之日,设棘於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 凝 令彻棘啟门,是日寂无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明镜无尘,朱丝恒直,南宫里已看彻棘,英雄济济蹌蹌,多少青霄门客。”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 乾隆 甲午夏五,家小阮以试士抵 滁州 ,彻棘后,约游 醉翁亭 。”
《漢語大詞典》:迥彻(迥徹)
高远清澈。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元宗 ﹞又尝製《秋风高》,每至秋空迥彻,纤埃不起,即奏之。”
分類:高远清澈
《漢語大詞典》:彻卷(徹卷)
毕卷。谓读竟全卷。 唐 柳宗元 《读书》诗:“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漢語大詞典》:彻昼(徹晝)
终日。 元 张翥 《大风时送友南城》诗:“彻昼风何急,避行陵树旁。”
分類:终日
《漢語大詞典》:远彻(遠徹)
谓响彻远方。《水浒后传》第二十回:“林子里一座大寺,殿阁嵯峨,鐘声远彻。”
分類:远方
《漢語大詞典》:彻县(徹縣)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漢語大詞典》:彻乐(徹樂)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骈字类编》:火彻(火彻)
净住子铁城四周表里火彻铜狗黑蛇哮吼嚼咋
《漢語大詞典》:彻帘(徹簾)
封建时代,君主年幼,其祖母或母亲当政,称垂帘,归政则称彻帘。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 涣 字 仲章 , 保塞 人, 天圣 中,以奉礼郎上书请彻帘还政。”宋史·高宗纪一:“ 元祐皇后 在 东京 ,是日彻帘。”
《漢語大詞典》:彻行(徹行)
指以百人为一行的队列。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 韦昭 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陈。”
《骈字类编》:月彻(月彻)
齐书苏侃传星严海净月彻河明清辉映幕素液凝庭
《漢語大詞典》:彻歌(徹歌)
撤祭器而歌。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彻歌,大饗亦如之。” 郑玄 注:“於有司彻而歌《雍》。” 林尹 注译:“彻祭器时率瞽矇歌《雍》诗。”《宋史·乐志六》:“宜倣 周 制,除登歌、彻歌外,繁文当删,以合乎古。”
分類:祭器
《漢語大詞典》:彻官(徹官)
犹达官。姓名达于天子之官。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 韦昭 注:“彻,达也。自以名达於上者,有百官也。” 宋 王安石 《汴说》:“吾儕治先圣人之言而修其术,张之能为天子营太平,歛之犹足以禔身正家,顾未尝有公卿彻官若是其即之勤也。”
《漢語大詞典》:平彻(平徹)
(1).谓词气平和而说理透彻。文选·陆机〈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説煒曄而譎誑。” 李周翰 注:“奏事帝庭,所以陈叙情理,故和平其词,通彻其意,雍容闲雅,此焉可观。” 章炳麟 《论式》:“然 王充 於 汉 独称 谷永 , 谷永 之奏,犹似质不及文,而独为后世宗,总之不离平彻者近是。”
(2).犹言常轨。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开元 中, 裴光庭 为吏部,始循资格以一贤愚,遵平彻者喜其循常,负材用者受其抑屈。”
《漢語大詞典》:彻瑟(徹瑟)
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忧戚,或表示思静。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 贾公彦 疏:“今以父母有疾,忧不在于乐,故去之。”后以“彻瑟”指临终。 清 黄宗羲 《毛烈妇墓表》:“彻瑟之日,信誓旦旦;下窆不践,更待何日!”参阅礼记·丧大记“士去琴瑟” 郑玄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