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彩 → 䌽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512,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夺彩
彩币
彩帛
淡彩
缯彩
朱彩
挂彩
彩山
彩杖
容彩
迷彩
彩练
彩气
碧彩
春彩
《國語辭典》:夺彩(奪彩)  拼音:duó cǎi
1.夺得胜利。
2.失去光彩。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一五出:「词苑飞龙,天孙为之夺彩。谭丛掞凤,神女因此倾澜。」
3.古时分封的采邑被上位者收回,称为「夺彩」。也作「夺采」。
分類:失去光彩
《漢語大詞典》:彩币(綵幣)
指赏赐的财帛。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上谓公曰:‘ 河州 军镇要衝,屯田最多。卿以足食为心,朕无西顾之忧。’侑以彩币,锡以文衮。”
彩礼。旧俗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束帛。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临婚礼仪简陋,所许綵币,无一践者。”
《漢語大詞典》:彩帛(綵帛)
彩色丝绸。后汉书·梁冀传:“赏赐金钱、奴婢、綵帛、车马、衣服、甲第,比 霍光 。”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棠木印:“ 张寳 ,凡衣服綵帛,皆以所任官印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杂赁:“若囟事出殯,自上而下,囟肆各有体例。如方相、车轝、结络、綵帛,皆有定价,不须劳力。”
《国语辞典》:淡彩  拼音:dàn cǎi
1.泛称浅淡的色彩。也作「澹彩」。
2.专指素描中所加淡颜色的水彩。
《漢語大詞典》:缯彩(繒綵)
亦作“ 繒采 ”。 彩色缯帛。 汉 贾谊 新书·势卑:“以 汉 而岁致金絮繒綵,是入贡职於蛮夷也。”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有时出 山阴 为妻买繒采五三尺,好饮酒,遇醉或失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利地区总述:“齐髮露顶,或总剪剃,繒綵络頟。” 清 孙枝蔚 《爱妾换马》诗:“从列金釵十二行,缠头夜夜费繒綵。”
分類:彩色缯帛
《骈字类编》:朱彩
谢庄封禅仪注奏见青毳下。
《國語辭典》:挂彩(掛彩)  拼音:guà cǎi
1.门前悬挂红绿彩绸,以示喜庆。也作「卦彩子」。
2.受伤。如:「自开战以来,已有不少士兵挂彩。」也作「挂花」、「挂红」。
《漢語大詞典》:彩山(綵山)
宋 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迭成山形,称为 綵山 。《宣和遗事》前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鰲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箇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中间有一箇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箇大字,写道:‘ 宣和 綵山,与民同乐。’” 宋 曾觌 《南柯子·元夜书事》词:“璧月窥红粉,金莲映綵山。”
《漢語大詞典》:彩杖(綵杖)
用彩绸装饰的木杖。 宋 代风俗,立春前一日, 开封 、 祥符 两县,置土制春牛于府前,是日绝早,府县官员以綵杖鞭打春牛,表示劝农,谓之打春。 宋 韩维 《太后阁》诗:“金花鏤胜随春燕,綵杖縈丝逐土牛。”参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及 邓之诚 注。
《漢語大詞典》:容彩
亦作“ 容采 ”。 谓仪容风采。 唐 李商隐 《凤》诗:“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鷄。”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三:“龙图容采安静,无自疑也。” 明 何景明 《东皋》:“林中桂树英,容采耀月夕。”
分類:仪容风采
《國語辭典》:迷彩  拼音:mí cǎi
一种军队伪装的方法。系以不同的色彩、不规则的图形,图绘于建筑物或器材表面,使观测者发生错觉,无法辨认物体的原有形态。
《國語辭典》:彩练(彩練)  拼音:cǎi liàn
彩绸制的带子。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多用来装饰。
《漢語大詞典》:彩气(彩氣)
谓吉利的兆头。 老舍 《骆驼祥子》五:“邪财既是那么千载难遇,所以有些彩气的必定是与众不同,福大命大。”
分類:吉利兆头
《骈字类编》:碧彩
唐 徐彦伯 和李适荅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 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漢語大詞典》:春彩(春綵)
唐 代贡赋之一种。新唐书·食货志一:“中书令 李林甫 以租庸、丁防、和糴、春綵、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遣使一告,费纸五十餘万。”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会 成都 贡春綵十餘万匹,至 扶风 ,上命悉陈之於庭。” 清 洪升 《长生殿·献饭》:“自家 成都道 使臣,奉节度使之命,解送春綵十万疋到京。”
春天的阳光。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寄南阳广文次韵》:“春彩融融释冻塘,日精閒嚥坐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