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蜕(遺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國語辭典》:形像  拼音:xíng xiàng
外形、状貌。《淮南子。原道》:「物穆无穷,变无形像。」《红楼梦》第三六回:「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著了魔来,也不便多问。」也作「形相」、「形象」。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尸解  拼音:shī jiě
修炼得道者遗其形骸而成仙。《北史。卷二七。李先传》:「年九十馀,颜如少童。一旦,沐浴冠带,家人异之,俄而坐卒。道士咸称其得尸解仙道。」《聊斋志异。卷一○。恒娘》:「明日老父尸解,妾往省觐,不复还矣。」
《漢語大詞典》:行尸(行屍)
亦作“ 行尸 ”。
(1).指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的人。汉书·王莽传下:“ 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宋 欧阳修 《辞宣徽使判太原札子》:“殊不知臣心志已衰,精神并耗,虽未伏枕,实一行尸。” 黎元洪 《檄山东文》:“乳臭黄口,则委之以兵权;行尸白髮,则寄之以政柄。” 朱自清 《赠A.S.》诗:“你将为春雷一震,让行尸们惊醒!”
(2).病名。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治尸厥方〉》“尸厥脉动而无气”注:“形如不病,人有气而脉动失常,名曰行尸。”
《漢語大詞典》:销化(銷化)
(1).道家谓遗其形骸而仙去。史记·封禅书:“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尸解也。’ 张晏 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变化也。’” 清 戴名世 《答张伍两生书》:“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祕不传。”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便教真箇形销化,也算逍遥极乐天。”
(2).消散泯灭。 唐 孟郊 《悼亡》诗:“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寃恨都销化。”
(3).融化。 清 袁枚 续新齐谐·蝎虎遗精:“倘有水一滴在体,不拘何处,即能销化人骨肉成水。”
(4).花费。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耆卿 所支俸钱,及一应求诗求词餽送下来的东西,都在妓家销化。”
《漢語大詞典》:超形
超脱形骸。谓得道成仙。 明 冯梦龙 《双雄记·玉女宣音》:“更有忠义 刘方正 ,他原是 蓬莱 散吏,好度他出世超形。”《平妖传》第四回:“大抵你们将兽假人,哄弄愚民,上无超形度世之学,下无惊天动地之术。”
《漢語大詞典》:送形
送别死者形骸。礼记·问丧:“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晋书·东海王越传:“送形而往,迎精而还。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
《漢語大詞典》:骇形(駭形)
谓形骸变化。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 郭象 注:“以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潜谢不住,岂非自生入死,自有入无之谓乎。故其言曰,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愤死。”
分類:形骸
《漢語大詞典》:痴肉脔(癡肉臠)
犹言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糊涂度日的人。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八:“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臠。”
《漢語大詞典》:痴骸(癡骸)
顽劣的形骸。 唐 卢仝 《月蚀诗》:“汝此痴骸阿谁生,可从海窟来。”
分類:顽劣形骸
《漢語大詞典》:遗形藏志(遺形藏志)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亦作“ 遗形忘性 ”。 前蜀 杜光庭 逸句:“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銓。”
《國語辭典》:衣架饭囊(衣架飯囊)  拼音:yī jià fàn náng
挂衣服的架子,盛饭的袋子。比喻庸碌无能的人。《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馀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也作「饭囊衣架」。
《國語辭典》:行尸走肉  拼音:xíng shī zǒu ròu
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谫劣无能,谓之行尸走肉。」也作「行尸走骨」、「行尸视肉」、「走骨行尸」、「走肉行尸」。
《國語辭典》:走肉行尸(走肉行屍)  拼音:zǒu ròu xíng shī
比喻一个人无所事事,浑噩度日。也作「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