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精神  拼音:jīng shén
1.天地万物的灵气。《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2.心神、神志。《儒林外史》第五回:「精神颠倒,恍惚不宁。」《红楼梦》第二五回:「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
3.思想或主义。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
4.气力、精力。《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红楼梦》第六回:「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
5.心理学上指意识、思维或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对于物质或肉体而言。
《漢語大詞典》:形神
(1).形骸与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唐 吴融 《谷口寓居偶题》诗:“不能尘土争閒事,且放形神学散仙。” 明 张居正 《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并竭,于国家岂无尺寸效?”
(2).形貌神情。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栖逸:“ 鋭 在 泽潞 ,有道人自称 卢老 , 鋭 馆之於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为君子。’因指口下黑子为志。及生 咸 ,果有黑子,其形神,即 卢老 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猴盗:“次日,客酬讌,邀至其室,见柱上锁一小猴,形神精狡。”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其形神清和舒平,动若有餘。”
(3).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物象和内在神韵。亦泛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邢煦寰 《“意境”新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4).谓形肖神似。 宋 苏轼 《与何浩然书》:“且喜起居佳胜,写真奇絶,见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夺真也。”
《國語辭典》:解体(解體)  拼音:jiě tǐ
1.把整体拆卸成零碎。如:「这些都是等待解体的废船。」
2.比喻人心离散或组织瓦解。《左传。成公八年》:「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墨子。尚贤下》:「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漢語大詞典》:形役
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 宋 刘敞 《睡起》诗:“有生滞形役,万物安静便。” 清 朱鹤龄 《春日郊行同赵徐二子》诗:“营营欲何为,形役滋烦懣。”
《漢語大詞典》:幻身
佛教语。肉身;形骸。谓身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故曰幻身。《圆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唐 清江 《早春寄崔少府》诗:“宇宙成遗物,光阴促幻身。”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恰纔杀了的是他的幻身。他是 瑶池 仙种,已入长生不老之乡。”
《漢語大詞典》:遗形(遺形)
(1).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 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 ,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2).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 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3).遗体,遗骸。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 ,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4).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 ,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
《漢語大詞典》:遗蜕(遺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國語辭典》:形像  拼音:xíng xiàng
外形、状貌。《淮南子。原道》:「物穆无穷,变无形像。」《红楼梦》第三六回:「林黛玉当下见了宝玉如此形像,便知是又从那里著了魔来,也不便多问。」也作「形相」、「形象」。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尸解  拼音:shī jiě
修炼得道者遗其形骸而成仙。《北史。卷二七。李先传》:「年九十馀,颜如少童。一旦,沐浴冠带,家人异之,俄而坐卒。道士咸称其得尸解仙道。」《聊斋志异。卷一○。恒娘》:「明日老父尸解,妾往省觐,不复还矣。」
《漢語大詞典》:行尸(行屍)
亦作“ 行尸 ”。
(1).指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的人。汉书·王莽传下:“ 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宋 欧阳修 《辞宣徽使判太原札子》:“殊不知臣心志已衰,精神并耗,虽未伏枕,实一行尸。” 黎元洪 《檄山东文》:“乳臭黄口,则委之以兵权;行尸白髮,则寄之以政柄。” 朱自清 《赠A.S.》诗:“你将为春雷一震,让行尸们惊醒!”
(2).病名。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治尸厥方〉》“尸厥脉动而无气”注:“形如不病,人有气而脉动失常,名曰行尸。”
《漢語大詞典》:销化(銷化)
(1).道家谓遗其形骸而仙去。史记·封禅书:“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 裴駰 集解:“ 服虔 曰:‘尸解也。’ 张晏 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变化也。’” 清 戴名世 《答张伍两生书》:“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祕不传。”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便教真箇形销化,也算逍遥极乐天。”
(2).消散泯灭。 唐 孟郊 《悼亡》诗:“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寃恨都销化。”
(3).融化。 清 袁枚 续新齐谐·蝎虎遗精:“倘有水一滴在体,不拘何处,即能销化人骨肉成水。”
(4).花费。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耆卿 所支俸钱,及一应求诗求词餽送下来的东西,都在妓家销化。”
《漢語大詞典》:超形
超脱形骸。谓得道成仙。 明 冯梦龙 《双雄记·玉女宣音》:“更有忠义 刘方正 ,他原是 蓬莱 散吏,好度他出世超形。”《平妖传》第四回:“大抵你们将兽假人,哄弄愚民,上无超形度世之学,下无惊天动地之术。”
《漢語大詞典》:送形
送别死者形骸。礼记·问丧:“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晋书·东海王越传:“送形而往,迎精而还。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
《漢語大詞典》:骇形(駭形)
谓形骸变化。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 郭象 注:“以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潜谢不住,岂非自生入死,自有入无之谓乎。故其言曰,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愤死。”
分類:形骸
《漢語大詞典》:痴肉脔(癡肉臠)
犹言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糊涂度日的人。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八:“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