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形容 拼音:xíng róng
1.容颜、容貌。《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头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脚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许多泪痕。」
2.事物呈现出的形式、状态。《诗经。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3.描述、描写。元。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七首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4.装饰、描绘。唐。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2.事物呈现出的形式、状态。《诗经。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3.描述、描写。元。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七首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4.装饰、描绘。唐。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國語辭典》:物色 拼音:wù sè
1.动物的毛色。《礼记。月令》:「瞻肥瘠,察物色。」
2.形貌、外观轮廓。《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中。颜杲卿传》:「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3.景物、景色。《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南朝宋。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4.各种物品。《旧五代史。卷一一○。周书。太祖本纪一》:「旧来所进羡馀物色,今后一切停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5.寻找、访求。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二出:「我想遍国之人俱利小人耳,焉能物色我于尘埃之内乎?」《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
2.形貌、外观轮廓。《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中。颜杲卿传》:「尝送徒于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3.景物、景色。《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南朝宋。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4.各种物品。《旧五代史。卷一一○。周书。太祖本纪一》:「旧来所进羡馀物色,今后一切停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5.寻找、访求。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二出:「我想遍国之人俱利小人耳,焉能物色我于尘埃之内乎?」《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
《國語辭典》:样子(樣子) 拼音:yàng zi
1.外貌、模样。《儒林外史》第四○回:「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捲一捲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学问虽未学成,样子却早已改变了。」也作「样儿」。
2.款式、花样。《红楼梦》第六三回:「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
3.可作为典范、标准的事物。《朱子语类。卷九○。祭》:「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汤、武不合做了这个样子,后来周室衰微,诸侯强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4.表示约略的用语。如:「那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样子。」
2.款式、花样。《红楼梦》第六三回:「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
3.可作为典范、标准的事物。《朱子语类。卷九○。祭》:「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汤、武不合做了这个样子,后来周室衰微,诸侯强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4.表示约略的用语。如:「那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