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拣魔辨异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八卷。清世宗因密云会下有法藏者,背其师旨,逞己臆见,著五宗原,以企后学推尊于己。其徒弘忍,更同恶相济,因密云辟而又辟。乃著五宗救,自误误人,致参禅者陷入魔道。特为摘录八十馀条,逐条驳正。命续入大藏,开人正眼。世宗所刻书册经板,悉皆校对精严。唯此一书,错讹甚多。可知此书的系宾天后所刻。书册殿板,存于大内。除皇帝有敕,无由刷印。故罕见于世。普陀山印光法师(即常惭),详细校正其错讹。于民国七年,刊版流通。
义天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本名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二卷,海东传华严大教沙门义天著。为目次诸家之章疏者。是章疏目录之嚆矢。自序曰:「开元中,初有大法师,厥号智升。刊落讹谬,删简重复,总为一书,曰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最为精要。议者以为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矣。住持遗教,莫大焉。予掌穷谓(按穷谓二字,疑原本有误,无从考正,今仍之),经论虽备,而章疏或废,则流衍无由矣。辄效升公护法之志,搜访教迹,以为己任。孜孜不舍,仅二十载于玆矣。今以所得新旧制撰诸宗义章,不敢私秘,叙而出之,后有所得。亦欲随而录之,脱或将来编次函帙,与三藏正文,垂之无穷,则吾愿毕矣。
感通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参见:感通传)
传灯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元年,吴沙门道彦,系释迦以来祖祖之法脉,录法语者。后效之有种种之灯录。此其嚆矢也。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高丽义天作。录经论之钞疏。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
碧岩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又名碧岩集。十卷,宋圜悟于澧州夹出灵泉院碧岩方丈提倡雪窦颂古百则者。然圜悟弟子大慧宗杲,提起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真趣,一日烧弃之,后人更拾集其烬馀,传之于今。黄檗宗大智为之注释,名种电钞。
僧录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也。录僧之事。伪秦姚兴,以僧为僧正,僧选为悦众,法钦慧斌二人为僧录。僧录之名始于此。见高僧传僧传。后唐宪宗元和二年于左右街置僧录,以沙门端甫任之,是为唐代僧录之始。当于伪秦之僧正,后魏之沙门统,僧中之总管也。见释门正统四。
副僧录
【佛学大辞典】
(职位)唐昭宗乾宁中始以觉晖为副僧录。见僧史略中。
僧录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也。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街僧录。明太祖洪武元年,立善世院。四年,即革之。五年,给僧度牒。十五年,始置僧录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阐教各一人,左右讲经各一人,左右觉义各一人,掌释教之事。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州属置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属置僧会司。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隶礼部。二十四年,清理释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宇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众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后又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清天聪六年,始设僧官。顺治年间,定品制,悉仿明旧案。善世正六品,阐教从六品,讲经正八品,觉义从八品,馀俱未入流,不给禄,不与职官并列。
伪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出三藏记集五揭道安之疑经录及僧祐之疑经录。大唐内典录十揭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四十有伪经目录。开元释教录十八揭疑惑录。其他历代之众经目录各有伪经一科。
语录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祖之语要,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之,侍者小师随而笔录者,名为语录。宋儒讲学,门弟子记其言论,亦袭是称,如上蔡语录之类。大抵以白话叙述。别为一格。
【俗语佛源】
自唐武宗灭佛,佛教经论大量毁坏,佛教徒遁迹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以延续下来。禅宗祖师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扬深奥的佛理,侍者及门徒随而笔录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为口语,故延称语录。它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以白话形式出现。最初多为抄本,辗转传阅。其后宋儒讲学,师弟传授,门人弟子记录师说,也沿袭语录名称,语录体裁逐渐盛行。如宋代释道源禅师采访诸方语录集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等。这些《语录》大都以白话叙述,广为流传,越来越接近口语化。「语录」一词在现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语录》等。(无名氏)
广灯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禅宗广灯录,三十卷。宋仁宗天圣年中,驸马都尉李遵勖撰。帝制序赐之。见稽古略四。
隐元禅师语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明海宁编,十六卷。
禅录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宗之语录。参学之机缘,宗匠之说话,以当时之俗语录之者。
大藏总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