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07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辅伯。贺若敦子。慷慨骁勇,博览书记,有大志。其父为宇文护所害,临终嘱弼继其平陈之志,并诫慎言。初仕于北周。入隋,文帝有志伐陈,任弼为吴州总管,弼献取陈十策,帝嘉之,赐以宝刀,授行军总管。陈平,累拜大将军。以功高未得为相,有怨望之心。炀帝即位,疏而忌之。大业三年从帝北巡,私议得失,为人所奏,坐诛。
全隋文·卷二十六
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仕周,为齐王宪记室,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大象中,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入隋,拜吴州总管。以平陈功,进爵宋国公,拜右领军大将军,转右武候大将军。以怨望,免官。大业三年,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荥阳浚仪人。隋末义军将领。从翟让聚众于瓦岗寨。荐李密于翟让,并劝让奉李密为主,称魏公。未几,密杀让,令伯当及徐世绩分统其众。后密为王世充所败,伯当等随密降唐。同年又叛,为唐军追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宣州泾县人,名匡政,以字行。隋炀帝大业末,起兵乡里,众推为总管。唐高祖武德四年,拜猷州总管,领猷、池、徽三州。七年,辅公祏围猷州,乃婴城自守。事平,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名匡政,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隋炀帝大业末年,起兵于乡里,众推为总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为猷州总管,领猷、池、徽三州。七年,辅公祏围猷州,乃婴城自守。事平后,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旧唐书·李大亮传》、《新唐书·高祖纪》、《册府元龟》卷三七三。嘉庆《泾县志》卷三二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原名难当,泾县人,有智力。隋末率众保乡里,众推为总管。武德中以守城功授宣城大都督,封戴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人。畅璀子。擢进士第。德宗贞元初为太常博士。昭德皇后卒,当议太子服期,请循魏晋制,太子遂以卒哭除服,心丧三年。官终果州刺史。工诗,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代宗大历七年(772)登进士第,十三年任弘文馆校书郎。德宗建中四年(783),应募从军,入山南节度幕。约于兴元元年(784)为河中参军,贞元二年(786)征为太常博士,四年后出任果州刺史。约于贞元末卒。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四。有诗名,与韦应物、李端、卢纶等唱酬。计有功称其诗“平淡多佳句。”(《唐诗纪事》卷二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大历七年(772)登进士第。十三年左右授校书郎。建中末,李希烈据淮西叛,以世家子弟被召参军。贞元初,曾至河中。三年,为太常博士。后归隐,复出为果州刺史。贞元后期,谢郡游澧州,后不知所终。当有诗名,与韦应物、卢纶、李端、司空曙、耿湋等交游唱和。有《畅当诗》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全唐文·卷五百十六
当。河东人。户部尚书璀子。第进士。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当诗平淡多佳句,如《钓渚亭》云:“花发多远意,凫雁有闲情。迟晖耿不暮,平江寂无声。”《天柱隐所》云:“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皆有远意。
唐才子传
(畅当)词名籍甚,表表凌云。
唐诗归
钟云:此君诗少,而别有清骨妙情。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畅诗刻意求新,大合钟调,虽非正音,要是僻中之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阴氏。范阳人。少依蓟北之安集寺出家。大中四年。杖锡登五台。然右手中指于华严寺菩萨像前。优游两期。所睹祥瑞。不可胜纪。后造西台秘魔岩。大圣昔日降龙之地。见金色光明。势若雉堞。比今城郭。无异状。因以问所居之僧。僧曰。此所谓金色世界也。古有师德居之。朝廷褒锡其号。为金光照。遇闻而悲喜交怀。乃复结茅习静。住三摩呬多者。凡四十九日。檀信坌集。遂成兰若。如是十有七年。迹不下山。日惟玩味九会杂华等法。因之以證圣发通。语言动止。不可测识。逮懿宗末年。忽失常度。欢咍怒诟。荡无绳检。既而中原扰攘。銮辂迁播其先见故如此。时李克用。方以晋王据河东。向遇之德。遥致礼敬。文德元年。夏四月。命宪州刺史马师素。导意邀请。遇曰。我岂为浮世宠辱累哉。固辞不赴。七月十八日。集弟子。垂训而卒。寿七十二。腊五十一。龙纪元年。四月十八日。门人太文等。以天竺法。阇维之。获设利罗。别建塔以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人。李益子。宣宗大中中,历主客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八年,为湖南观察使。征还,以足疾,久之方除散骑常侍。懿宗咸通初,迁户部侍郎。寻出为河南尹。移镇宣歙。十一年,征为吏部侍郎,迁尚书左丞。十三年,坐于琮之累,贬道州刺史。移申州刺史,在道,征还朝。后官刑部尚书,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姑臧(今甘肃武威)大房。秘书少监李益之子。武宗会昌五年(845)为右补阙,宣宗初任主客、左司员外郎,大中八年(854)出为湖南观察使。懿宗咸通初为户部侍郎,后历任河南尹、宣歙观察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十二年入为吏部侍郎,改尚书左丞。次年,坐事出为道州刺史,移申州。官至刑部尚书,约卒于僖宗乾符年间。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〇魏深《书事》等。《八琼室金石补正》及《舆地纪胜》卷五六录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诗补逸
李当,晚唐懿宗、僖宗时人。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出为河南尹,旋复除尚书左丞。时路严弄柄,摒斥异己,由是出牧道州。诗一首。(《全唐诗》无李当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人,字平之。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累官职方郎中,历知明州、衢州、湖州,仁宗景祐末卒于任。善为诗,风格似韦应物。有《清风集》。
全宋诗
鲍当(?~一○三八),临安(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为河南法掾(《诗话总龟》前集卷五)。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知衢州(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二)。景祐四年(一○三七)知湖州(明万历《湖州府志》卷九),五年卒(《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一)。有《清风集》,已佚,时号鲍清风(《泊宅编》卷上)。今录诗十首。
万当世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四九
万当世,仁宗康定初为承奉郎、守秘书丞、知梓州中江县事兼兵马都监。见所撰《中江县宁国寺响画赞并序》。又《宋史》卷二○三《艺文志》二史部职官类著录有万当世《文武百官图》二卷,当即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94 【介绍】: 宋鄂州江夏人,字当世。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出知扬州、江宁府,还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立,改御史中丞。反对王安石变法,数论其更张失当。熙宁三年,除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荐苏轼、刘攽掌外制。为吕惠卿谮劾,罢知亳州。徙知成都府,安抚蕃部。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简。有《灊山集》。
全宋诗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通判荆南军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试知制诰。岳父富弼当政,避嫌出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太原府。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熙宁三年(一○七○),擢枢密副使(同上书卷二一三)。四年,进参知政事。因数论新法,出知亳州,历渭州、成都府、河阳府。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晚年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简。有《灊山集》(《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六《冯文简公京传》。《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七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冯京(1021—1094) 北宋官员。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知州、枢密副使、成都知府、宣徽南院使、保宁军节度使,以太子少师致仕。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卒后追赠司徒,谥文简。有《灊山集》(已佚)。曾向苏轼讲述黄鹤楼的有关故事,苏轼据之作《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一诗。
全宋文·卷一三六二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富弼之婿。皇祐初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为第一,以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先后以龙图阁待制、右正言知扬州、江宁府,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以端明殿学士知太原府。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擢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以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改渭州,徙成都府,以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立,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元祐七年,告老,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简。著《文集》、《奏议》凡三十卷。《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许当,字当时,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庆历三年(一○四三),以承奉郎知古田县(清乾隆《古田县志》卷五),迁知兴化军(乾隆《晋江县志》卷一二)。神宗熙宁间,知漳、建、汀州(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四、二五、二六)。与欧阳修、梅尧臣互有唱和(《晋江县志》)。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9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当时。神宗熙宁六年进士。以荐为监察御史。哲宗立,察访江湖,举劾蹇周辅父子所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建言除额外上供及定役法。绍圣中为殿中侍御史,累章劾章惇、蔡卞,得罪,谪监南安军酒税。徽宗立,召为侍御史,复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迁右谏议大夫。崇宁间入党籍,累降职,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卒。
全宋诗
陈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当时,仙游(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宝祐仙溪志》卷四)。历知安丘县,累迁监察御史。哲宗立,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复为监察御史,进左司谏,谪南安军。徽宗立,召为侍御史,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继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宣和元年卒,年七十六(同上书)。《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二二四○
陈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当时,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六年进士,知安丘县,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得罪谪监南安军酒税。徽宗立,召为侍御史,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重和二年卒,年七十六,有《谠论集》。见《宋史》卷三四六《陈次升传》,元陈则中《待制陈公行实》(载《谠论集》卷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吕当,乐陵(今山东乐陵县西南)人。颐浩父。元丰间为祁州司法参军(《燕魏杂记》)。追赠太子太师(《北山集》卷二五《故父任宣德郎赠太子少师当赠太子太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义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又应制科。以吕公著荐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哲宗绍圣中,言者谓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讥毁先烈,贬知衡州。元符二年,提举劾其违常平法,责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孔氏谈苑》、《续世说》、《良世事證》、《释稗》、《诗戏》、《朝散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诗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神宗熙宁中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诗》序)。元丰二年(一○七九)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试学士院。二年擢秘书丞、集贤校理。三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后迁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南路刑狱(同上书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绍圣中坐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钱,责惠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崇宁元年(一一○二),以元祐党籍落职,管勾兖州景灵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四○作太极观),卒。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释稗》等。诗文集已散佚,南宋王𨗨收辑为二十一卷,其中诗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国初年胡思敬校编为《朝散集》,刊入《豫章丛书》。《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孔平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朝散集》(简称豫章本)、明钞残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宋诗钞》(简称诗钞)。另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举进士,又应制科,为秘书丞、集贤校理。文仲卒,归葬南康,诏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绍圣中,言者诋其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提举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责为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十二卷、《孔子杂说》一卷、《释裨》一卷及《珩璜新论》、《良史事證》等。《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思。幼好学,博览古今,所取唯王佐大略。举进士不中,遂著《春秋列国名臣传》,人竞传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调龙游尉。蔡京入相,不复仕。卒年七十二。传《》与《春秋》,有《经旨》、《史论》、《兵书》。
全宋诗
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不第,退居田野,著《春秋列国名臣传》。元祐中,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调龙游县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赴,后京入相,遂不复仕。卒,年七十二。《宋史》卷四三二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五二九
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幼好学,博览古今,尝举进士不中,退居田野,著《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元祐五年,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入第四等,除龙游县尉。蔡京辟为学官,不就,后京入相,遂不复仕。卒年七十二。当善《》与《春秋》,皆为之传。有《经旨》二卷、《史论》十二卷、《兵书》十二篇。《宋史》卷四三二有传,又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