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强 → 彊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李佐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强直。累调河南尉,后任刘从谏观察府支使。家奴告佐之交通宾客,泄漏军中虚实,为从谏从子李稹杀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2 【介绍】: 唐邯郸人,一说赵州人。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孟郊友善。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后客汉南,李夷简署为司空掾,寻卒。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 洛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因事谪岭南春州。德宗贞元中至冀州依成德镇节度使王武俊。武俊爱其词艺,表为枣强令,辞疾不就,世重之,称之为刘枣强。宪宗元和六年(811)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司功掾,卒。刘言史与孟郊友善。诗风接近李贺。生平详见皮日休《刘枣强碑》、《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皮日休称:“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踪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刘枣强碑》)《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刘言史(?-812),赵(今河北邯郸)人。建中中,镇冀节度使王武俊辟为幕宾,奏请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世称刘枣强。贞元中,游泽游、荆南、虔州、潇湘。元和初居洛中,六年,山南节度使李夷简辟为参军,日与谈燕,歌诗唱答。岁馀,奏请升轶,诏下之日,不恙而卒。言史善诗,与孟郊、穆赞交往唱和。有《刘言史歌诗》六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皮日休《刘枣强碑》
歌诗之风,荡来久矣……吾唐来有是业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有与李贺同时,有刘枣强焉。先生姓刘氏,名言史,不详其乡里。所有歌诗千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
沧浪诗话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唐才子传
(言史)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工诗,美丽恢瞻,世少其伦。
唐音癸签
刘言史歌诗美丽恢瞻,世以比之李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弘正。唐幽州范阳人,字子彊。卢纶子,卢简辞弟。宪宗元和末擢进士第。累为节度使府掌书记,入朝为监察御史、侍御史,迁兵部郎中、给事中。武宗会昌末奉命宣谕河北三镇,还,拜工部侍郎。宣宗大中初转户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立新法,课入加倍。出镇徐州,治军有方。后迁检校兵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颍观察等使,卒于镇。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宏正字子强。户部郎中纶子。元和末进士。累拜工部侍郎。大中初转户部。充盐铁转运使。检校户部尚书。出为武宁节度使。徙宣武。卒赠尚书右仆射。
严必强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至道三年(997)任兴化军知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76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几圣。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郎中。为文简古不俗,尤工于诗,以文学受知韩琦。琦欲荐充馆阁,不果。有《韩忠献遗事》、《祠部集》。
全宋诗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历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为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为《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四二八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庆历六年登进士第,历为泗州司理参军,浦江、东阳、元城诸县令。受知于韩琦。神宗立,琦罢相判永兴军,又移镇相、魏,皆辟为管勾机宜文字,表章书记,多出其手。琦数荐之朝廷,谓宜在馆阁,然未及大用,仕仅至三司户部判官、祠部郎中。熙宁九年卒,年五十五。工诗,句出惊人,书记必声比字属,他文则简古不徇俗。著有《韩忠献公遗事》一卷(存)、《祠部集》四十卷。见《宋史》卷三五六《强渊明传》,曾巩《强几圣文集序》(《元丰类稿》卷一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焦陂人,寄居丹徒,字伯强。曾从欧阳修学,称高弟。弃科举学,专意经术。仁宗嘉祐六年举经义赴京,馆太学,试舍人院赐出身。为国子监直讲。英宗治平三年,以殿中丞出知乐清县,莅事精明,创学校以教邑人。后移知无锡,入为大理寺丞。
全宋诗
焦千之(?~一○八○),字伯强,丹徒(今属江苏)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神宗熙宁初知乐清县。八年(一○七五),移无锡县,入为大理寺丞。元丰三年卒(《苏轼文集》卷六九《跋焦千之帖后》)。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一。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焦千之(?——一○八○),字伯强,颍州焦陂(今安徽阜阳境)人,寄居丹徒。少从欧阳修学,称上弟。嘉祐六年五月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熙宁初改殿中丞,出知乐清县。八年,移无锡令,入为大理寺丞。元丰三年卒。千之为人严毅方正,吕希纯尝筑宅于颍川城南以居之,人称「焦馆」。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四八,《苏魏公集》卷三四《焦千之可大理寺丞制》,《苏轼文集》卷六九《跋集千之帖后》,《京口耆旧传》卷一,《宋元学案》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袁百之(一○四八~一○九一),字必强,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登进士第,历县令,州学教授,官至左奉议郎。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四十四。事见《学易集》卷七《陈郡袁府君墓志铭》。
董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南陵人,字子强。尝咨质诸经疑义于王安石。登进士第。哲宗绍圣中提举湖南常平。章惇力排元祐党人,董必承其意,系讯无辜,多死者。坐不当讼郭知章等,出知江州。召为左司员外郎,进显谟阁待制。卒年五十六。
全宋文·卷二五二九
董必,字子彊,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绍圣中,提举荆湖南路常平,元符初为广西察访,所至以惨刻按胁立威。除工部侍郎,坐讼言者出知江州,改湖南转运判官、提点河北刑狱,召为左司员外郎。崇宁二年除直龙图阁、知荆南府,公私烦费,荆人病之。进集贤殿修撰、显谟阁待制,卒,年五十六。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一,《宋史》卷三五五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五二五
强浚明,字行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强至长子。熙宁九年登进士第。崇宁初为朝奉郎、少府监丞,三年为两浙路提点刑狱。尝与其弟渊明同交蔡京,济成元祐党祸。早卒。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一三、五之一四,《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三五六《强渊明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曾安强,字南夫,泰和(今属江西)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累官提举湖南常平。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见(《文忠集》卷五二《曾南夫提举文集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隐季。强至子。仁宗元丰八年进士。累官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党,立元祐党籍,分三等定罪,构成党祸。超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承旨。卒谥文宪,一作文献,又谥文定。预撰《政和五礼新仪》。
全宋文·卷二六三七
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子,浚明弟。举元丰八年进士,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遂济成党祸,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大观三年蔡京罢相,出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以疾改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谥文宪。《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蔡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子强。蔡传子。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朝奉郎、直秘阁、知泉州,为政人谓有其曾祖蔡襄之风烈。官至朝奉大夫。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幼安。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曾祖冲,祖至,父浚明。年十五而父亡,则其父强浚明卒于崇宁四年(1105)。馆客傅崧卿(字子骏)极爱重之。政和六年(1116)强行父通判杭州时,年仅二十六岁。
全宋文·卷四○○九
强行父(一○九一——一一五七),字幼安,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浚明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调睦州遂安县尉兼主簿,移长洲尉。历主管编估局、光禄寺丞兼大晟府杂务官,通判杭州、宣州,湖州司录。绍兴时通判永州、泉州,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知常州。尝三领崇道祠事,累官至右中散大夫。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见曾协《强公行状》(《云庄集》卷五)。
强休甫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宣和六年(1124)任湖州知州。
庄必彊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五四
庄必彊,字弱翁,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大观三年进士及第,授婺州兰溪尉,调太平州繁昌县丞,历知丽水、奉化、武康三县,皆有治声。绍兴三年以荐除太常丞,迁兵部员外郎,移度支员外郎,丁外艰。服除,擢祠部郎官,旋除右司郎中。十二年,以言者论其附会范同罢归。起知常州,与倅贰引嫌俱罢,未几卒。累官朝散大夫。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京口耆旧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