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强 → 彊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3 【介绍】: 清陕西韩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官河南滑县知县。十八年,天理教密谋起事,先期捕获教首李文成。教徒入城劫狱,杀之。谥忠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上海人,字顺之,号易窗,后更名强健。工诗画,擅长隶书及缪篆。山水仿宋元诸家,缜密有法。精医,以之为业,所著医书甚富。有《痘證宝筏》、《伤寒直指》等。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一
朱克柔,字强甫,嘉兴人。诸生。有《朱强甫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一
强溱,字东渊,号沛崖,溧阳人。嘉庆庚午举人,官宣城教谕。有《佩雅堂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1865 【介绍】: 清河南河内人,字树南,号文园,一号强斋。道光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督办团练抵抗北伐之太平军。反对劾退恭亲王奕诉。潜心理学。卒谥文清。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李棠阶,字树南,号文园,河内人。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清。有《李文清公诗集》。
维基
李棠阶(1798年—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河南河内县(今温县)人,晚清大臣,著名理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道光二十二年,督广东学政,违例录取老年武生,部议降三级调用。同治元年,奉旨复出入京上疏治策,入值军机大臣。同年,任大理寺卿,力主严惩两江总督何桂清。四年,病殁北京,赠太子太保,谥文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4—1894 【介绍】: 清江苏溧阳人,字荛叔,号赓廷。咸丰九年举人。选授赣榆县教谕。不就。有《大学衍义续》、《春秋测义》等。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六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简介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改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稻田中学。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朱孝臧(1857-1931) 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总校。历官侍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广东学政。称病辞归。入民国,在沪为寓公。早年工诗,及交王鹏运,始专于词。为"清季四家"之一,论者以为堪称词学一大结穴。以王沂孙为骨,以吴文英为神,以苏轼为姿态。辑刊《彊村丛书》,收唐至元一百六十余家。编有《湖州词徵》、《国朝湖州词徵》、《沧海遗音集》、《宋词三百首》。晚岁删定词集为《彊村语业》。
彊村语业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彊村语业·序
语业二卷,彊村先生晚年所定也。曩者半塘翁固尝目先生词似梦窗。夫词家之有梦窗,亦犹诗家之有玉溪。玉溪以瑰迈高材,崎岖于钩党门户,所谓篇什,幽忆怨断,世或小之为闺襜之言,顾其他诗,如何匡国分,不与素心期。又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岂与夫丰艳曼睩竞丽者。窃以为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第读之者弗之知尔。先生早侍承明,壮跻懋列,庚子先拨之始,折槛一疏,直声震天下,既不得当,一抒之于词。解佩纕以结言,欲自适而不可。灵均怀服之思,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嘉父究讻之忾,其哀感顽艳,子夜吴趋,其芬芳悱恻,哀蝉落叶。玉溪官不挂朝籍,先生显矣。触绪造端,湛冥过之。信乎所忧者广,发乎一人之本身,抑声之所被者有藉之者耶。复堂老人评水云词曰,咸同兵事,天挺此才,为声家老杜。余亦谓当崇陵末叶,庙堂厝薪,玄黄水火,天生先生,将使之为曲中玉溪耶。迨至王风委草,小雅寝声,江濆飞遁,卧龙无首,长图大念,隐心已矣。慬留此未断樵风,与神皋寒吹,响答终古,向之瘏口哓音,沈泣饮章,腐心白马者,且随艰难天步以俱去。玉溪未遭之境,先生亲遘之矣。我乐也,其无知乎,我寐也,其无吪乎。是又讽先生词者,微吟焉,低徊独抱焉,而不能自已也。甲子嘉平月,遁堪居士张尔田引。
彊村语业·跋
右彊村语业三卷,前二卷为先生所自刻,而卷三则先生卒后据手稿写定补刊者也。先生始以光绪乙巳,从半塘翁旨,删存所自为词三卷,而以己亥以前作为前集,曾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为别集附焉。后又增刻一卷而汰去前集别集,即世传彊村词四卷本是也。晚年复并各集,釐订为语业二卷,嗣是不复多作,尝戏语沐勋,身丁末季,理屈词穷,使天假之年,庶几足成一卷。而竟不及待矣。伤哉。先生临卒之前二日,呼沐勋至榻前,执手呜咽,以遗稿见授曰,使吾疾有閒,犹思细定。其矜慎不苟如此。兹所编次,一以定稿为准,其散见别本,或出传钞者,不敢妄有增益,虑乖遗志也。壬申初夏,龙沐勋谨跋。
彊村词剩稿·彊村词原序
沤尹大兄阁下,前上书之次日,邮局即将东塾读书记、无邪堂答问各书交来。大集琳琅,读之尤歆快无量,日来料量课事讫,即焚香展卷,细意披吟,宛与故人酬对。昨况夔笙渡江见访,出大集共读之。以目空一世之况舍人,读至梅州送春、人境庐话旧诸作,亦复降心低首曰,吾不能不畏之矣。夔笙素不满某某尝与吾两人易趣,至公作则直以独步江东相推,非过誉也。若编集之例,则弟日来一再推求,有与公意见不同之处,请一陈之。公词庚辛之际是一大界限,自辛丑夏与公别后,词境日趋于浑,气息亦益静。而格调之高简,风度之矜庄,不惟他人不能及,即视彊村己亥以前词亦颇有天机人事之别。鄙意欲以己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编为别集,己亥以前词为前集,而以庚子三姝媚以次以汔来者为正集,各制嘉名,各不相杂。则后之读者亦易分别。叔问词刻集胜一集,亦此意也。至于去取则公自为沙汰之严,已毫无尘杂,俟放暑假后再为吹求,续行奉告。自世之人知学梦窗,知尊梦窗,皆所谓但学兰亭面者,六百年来真得髓者非公更有谁耶。夔笙喜自咤,读大集竟,浩然曰,此道作者固难,知之者并世能有几人。可想见其倾倒矣。拙集既用味梨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儗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弟一弟二等字,似较大方。公集去之良是,体例决请如此改缮。暑假不远,儗之若耶上冢,便游西湖,江干暑湿,不可久留,南方名胜当亟游,以便北首。此颂起居,弟王鹏运再拜上言,五月廿六日。 予素不解倚声,岁丙申重至京师,半塘翁时举词社,强邀同作,翁喜奖借后进,于予则绳检不少贷,微叩之,则曰,君于两宋涂径固未深涉,亦幸不睹明以后词耳,贻予四印斋所刻词十许家,复约校梦窗四稿,时时语以源流正变之故,旁皇求索,为之且三寒暑。则又曰,可以视今人词矣。示以梁汾、珂雪、樊榭、稚圭、忆云、鹿潭诸作。会庚子之变,依翁以居者弥岁,相对咄咄,倚兹事度日,意似稍稍有所领受,而翁则翩然投劾去,明年秋遇翁于沪上,出示所为词九集,将都为半塘定稿。且坚以互相订正为约,予强作解事,于翁之闳指高韵,无能举似万一,翁则敦促录副去,许任删削,复书至未浃月,而翁已归道山矣。自维劣下,靡索成就,即此趑趄小言,度不能复有进益,而人琴俱逝,赏音阒然,感叹畴昔,惟有腹痛。既刊翁半塘定稿,复用翁旨,薙存拙词若干首,姑付剞氏,即以翁书弁之首,以永予哀云。乙巳夏五月,上彊村人记。
彊村词剩稿·跋尾
彊村词剩二卷,归安朱先生语业删馀稿也。先生既于光绪乙巳薙存丁酉以来所为词,刻彊村词三卷,前集别集各一卷,而三卷末有丁未年作。是此集虽开雕于乙巳,亦续有增益,以汔于宣统辛亥,足成四卷,而汰其前集别集不复附印,世几不获见先生词集之全矣。戊午岁先生复取旧刊各集,益以辛亥后作,删存一百一阕,为彊村乐府,与临桂况氏蕙风琴趣以活字版合印为鹜音集。后五年癸亥续加订补,刻语业二卷,先生词盖以是为定本焉。其癸亥以后有手稿题语业卷三者,已为写定续刊矣。先生临卒之前数月,曾举手圈彊村词四卷本及前集别集见付。其词为定本所删者过半,在先生固不欲其流传,然先生所不自喜者,往往为世人所乐道,且于当时朝政以及变乱衰亡之由,可资考镜者甚多。乌可任其散佚,爰商之夏闰枝、张孟劬两丈,仿先生刻半塘翁词例,取诸集中词为语业所未收者次为剩稿二卷,而以辛亥后存有手稿不入语业卷三者别为集外词,以附遗书之末,俾世之爱诵先生词者不复以缺失为憾云。壬申冬十二月,龙沐勋谨跋于真如寓居。
彊村集外词·跋
彊村集外词一卷,据先生手稿写定。稿原二册,于先生遗箧中检得之。大抵皆二十年来往还吴门沪渎閒所作,亦有成于国变前者。料其初当为零缣断楮,掇拾汇存,故不尽依岁月编次。各词每自加标识,隐寓去取之意,今悉仍之。其卷首买陂塘一阕,则江阴夏闰枝丈自旧京录示者也。先生晚岁酬应题咏之笔,閒或假手他人,即此册中亦复时有代做作。先生往矣,辄本过而存之之意,并付手民。学者分别观之可也。校录既竟,附识数语于此。壬申重九,龙沐勋谨跋于真茹寓居之受砚庐。
梁善济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梁善济(1861年—1941年),字伯强,山西崞县北社村(今属定襄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梁善济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来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国后,任山西赞襄大夫、山西省教育会会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解荣辂等代表300多人上书清廷,要求废除和英国福公司的合同,收回矿权。还和崔廷献、刘懋赏等人到北京交涉,最终赎回了矿权。他也因此而成为山西知名的士绅。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设立各省咨议局,梁善济任山西咨议局议长。同年,阎锡山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旋升任监督。阎锡山和梁善济的学生、山西咨议局秘书邢殿元结拜,后来通过邢殿元的关系获得了梁善济的青睐。宣统三年(1911年)太原起义后,山西咨议局于当天召开了紧急会议。在议长梁善济的主持下,会议讨论建立军政府并推选都督,由于梁善济反对建立新政府,而遭到张树帜威胁,梁躲到副议长杜上化背后。阎锡山提出选姚鸿法为都督,但姚拒绝。会议最终选举了阎锡山任都督,温寿泉任副都督。梁善济出任民政部长。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民元国会众议院议员。此后和汤化龙等人创立民主党、进步党。民国三年(1914年)国会解散后,他任教育次长,次年离职。后来任宪法研究会党务部长,成为研究系要人。1917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时,研究系曾推梁善济任议长,但最终未能成功,议长为王揖唐担任。民国七年(1918年),他任安福国会议员,曾和阎锡山争夺山西省长之位,但未成功。1941年,梁善济逝世。

人物简介

简介
黄兴(1874-1916),字克强,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与孙中山并称“孙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1916年10月31日于上海病故。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兴集》。

人物简介

中文百科
林资修(1880—1939),台湾日据时期的诗人。字幼春,号南强,晚号老秋,台中雾峰人。原籍福建平和,先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迁台。为林献堂从侄。幼时受业于梁成楠,从学三年,于新学涉猎颇多。喜读小说。年十六,台湾沦陷,随叔父林朝崧避居泉州,未几返台。以六首七律歌咏台湾抗日诸将,颇得好评。1902年,与林朝崧倡办栎社。1911年梁启超访台,观其诗作,称其“海南才子”。1918年底,与蔡惠如等创办台湾文化社。翌年元旦,又参与创办《台湾文艺丛志》,被选为理事。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创立,任专务理事。1923年,任“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务理事,引起日本当局嫉恨,当年12月16日被捕,判处监禁三个月。经终审判决,1925年3月2日入台中监狱。1927年,任台湾民众党顾问。1939年病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强耕星,字醉蝶。久居无锡原后宅镇建新村东荷村。耕读传家,学通古今,文交海内。不慕利禄,澹泊自甘。癖嗜吟咏,唱和江南。初设私塾授蒙童,后协力办荷村小学。解放后为荷村小学教师。著有《安乐堂诗草》。

人物简介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二届联作选粹
王龙强,又名任杰,网名断剑悲歌。男,1981年生于山东,现居浙江。诗词楹联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偶有获奖。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陈伟强,号灵溦。网名琴岛灵溦。1974年9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1998年开始诗词创作,风格以婉约绮丽为主,属唯美主义诗人。在《诗刊》、《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等刊物上发表过300多首诗词。作品入选《海岳天风集》《中华诗词文库·福建卷》《福建中青年诗词选》《厦门名胜诗词选》等。曾任“海岳杯“诗词大赛评委。系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厦门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人物简介

中国对联甘棠奖
宋少强,网名尘封记忆。四海楹联研究院院长,四海楹联学校校长,辽宁省鞍山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曾获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