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2,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罗汉请弥陀
三名──沙弥三名
十戒──沙弥十戒
梦枕须弥
在迦毗罗城龙弥你园
奢弥跋谤佛缘
须弥卢山王
犁弥(别称 王猛 )
高渠弥
锄麑(别称 锄麛、锄之弥 )
提弥明(别称 示眯明 )
弥子瑕(世称 卫子瑕 )
士弥牟(别称 士伯、士景伯 )
佛类词典(续上)
六贼戏弥陀罗汉请弥陀
三名──沙弥三名
十戒──沙弥十戒
梦枕须弥
在迦毗罗城龙弥你园
奢弥跋谤佛缘
须弥卢山王
其它辞典
勒那跋弥王犁弥(别称 王猛 )
高渠弥
锄麑(别称 锄麛、锄之弥 )
提弥明(别称 示眯明 )
弥子瑕(世称 卫子瑕 )
士弥牟(别称 士伯、士景伯 )
人物简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王猛。春秋时齐国人。齐侯攻晋夷仪时,犁弥与东郭书抢先登城,齐侯行赏时,犁弥与东郭书互相推让,终受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94 【介绍】: 弥一作眯。春秋时郑国人。庄公时大夫。周桓公夺庄公官职,周郑交恶,庄公御王师,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大败王师。庄公将以渠弥为卿,太子忽谏而不听。及太子忽立为昭公,乃杀昭公而立公子亹。次年,齐襄公会诸侯,欲以弑君之罪讨郑,渠弥从子亹往,被车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07 【介绍】: 一作锄麛、锄之弥。春秋时晋国人。勇士。晋灵公暴虐无道,执政赵盾数谏,灵公不听,反恶之,使锄麑刺杀之。麑凌晨往刺,见赵盾盛服待朝,时尚早,坐而假寐。麑叹服赵盾,以为杀之不仁,违君命不忠,遂触庭中槐树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07 【介绍】: 一作示眯明。春秋时晋国人。为赵盾车右。有勇力。灵公伏甲士欲杀盾,弥明扶盾而趋。灵公纵恶犬,扑盾,弥明搏杀之。卒死于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卫国人。灵公时大夫。有殊宠。母病,矫驾君车以出。按法当刖,而公以为孝。又尝从公游果园,以食馀之桃啖君,公以为爱。及宠衰爱弛,前二事皆成罪状,被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亦称士伯、士景伯。大夫。士丐之子。周王室子朝之乱,周敬王出居狄泉。奉晋顷公命使周,知罪在子朝,归,不纳其使。晋定公二年,诸侯之大夫城成周,弥牟定方案,计算长度、高度、厚度,工程日期和使用材料、人工等,定出各国承担工程数量,营三旬而毕。
六贼戏弥陀
【俗语佛源】
「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 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 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罗汉请弥陀
【俗语佛源】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三名──沙弥三名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遣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
〔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
〔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遣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
〔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
〔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十戒──沙弥十戒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并沙弥十戒法)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悯,慎勿伤害,是名不杀戒。
〔二、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攘窃,是名不盗戒。
〔三、不淫戒〕,谓清净自守,不犯色欲,是名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言说诚实,不以虚言诳他,是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酒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应当绝饮,是名不饮酒戒。
〔六、离高广大床戒〕,谓所坐之床,高不过尺六,广不过四尺,若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则不当坐,是名离高广大床戒。
〔七、离花鬘等戒〕,谓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是名离花鬘等戒。
〔八、离歌舞等戒〕,谓不自歌舞,亦不辄往观听歌舞,是名离歌舞等戒。
〔九、离金宝物戒〕,谓金银钱宝,不当蓄积,亦不许手执,是名离金宝物戒。
〔十、离非食时戒〕,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
(出翻译名义并沙弥十戒法)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悯,慎勿伤害,是名不杀戒。
〔二、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攘窃,是名不盗戒。
〔三、不淫戒〕,谓清净自守,不犯色欲,是名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言说诚实,不以虚言诳他,是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酒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应当绝饮,是名不饮酒戒。
〔六、离高广大床戒〕,谓所坐之床,高不过尺六,广不过四尺,若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则不当坐,是名离高广大床戒。
〔七、离花鬘等戒〕,谓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是名离花鬘等戒。
〔八、离歌舞等戒〕,谓不自歌舞,亦不辄往观听歌舞,是名离歌舞等戒。
〔九、离金宝物戒〕,谓金银钱宝,不当蓄积,亦不许手执,是名离金宝物戒。
〔十、离非食时戒〕,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
梦枕须弥
【三藏法数】
普光云:梦枕须弥者,以表出生死海,登于彼岸,将證涅槃也。
普光云:梦枕须弥者,以表出生死海,登于彼岸,将證涅槃也。
在迦毗罗城龙弥你园
【三藏法数】
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梵语龙弥你,又云岚毗尼,华言解脱处。佛之降生,即此园也。乃造宝塔以表灵迹焉。
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梵语龙弥你,又云岚毗尼,华言解脱处。佛之降生,即此园也。乃造宝塔以表灵迹焉。
奢弥跋谤佛缘
【三藏法数】
佛言:过去远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常教五百童子。复有一梵天婆罗门妇,名净音。为延如达作檀越,饮食衣服,皆悉供养。后有辟支佛入城乞食。净音见已,即请供养。自是以后,日具美食而供养之。延如达自觉薄己厚彼,便兴嫉妒。复令童子谤此道士,无有净行,与净音通。后辟支佛现神变入灭,众人乃知延如达虚妄。时延如达者,则我身是。净音者,奢弥跋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起嫉妒心,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馀殃,故受奢弥跋之谤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檀,华言施,言檀越者,华梵兼称。谓行施者,能超越贫穷之海也。)
佛言:过去远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常教五百童子。复有一梵天婆罗门妇,名净音。为延如达作檀越,饮食衣服,皆悉供养。后有辟支佛入城乞食。净音见已,即请供养。自是以后,日具美食而供养之。延如达自觉薄己厚彼,便兴嫉妒。复令童子谤此道士,无有净行,与净音通。后辟支佛现神变入灭,众人乃知延如达虚妄。时延如达者,则我身是。净音者,奢弥跋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起嫉妒心,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馀殃,故受奢弥跋之谤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檀,华言施,言檀越者,华梵兼称。谓行施者,能超越贫穷之海也。)
须弥卢山王
【三藏法数】
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谓此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咸在其中;以喻法云地菩萨,具如来力,成就无畏,以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如须弥卢山王也。(不共法者,谓如来法,而与三乘之法迥别也。)
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谓此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咸在其中;以喻法云地菩萨,具如来力,成就无畏,以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如须弥卢山王也。(不共法者,谓如来法,而与三乘之法迥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