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9,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杨士弘(字 伯谦 )
杨载(字 仲弘 )
叶弘道
赵弘毅(字 仁卿 )
弘吉剌皇后
方道夫(字 德弘 )
王洪(字 彦弘 )
邵光祖(字 宏道、弘道 世称 五经师 )
陆以道(名 天衢 字 士弘 号 古谈 )
倪士毅(字 仲弘 )
僧弘道(字 存翁 号 竺隐 沈 )
朱弘祖(字 彦昌 )
滕毅(字 仲弘 )
江敬弘(字 斐然 )
其它辞典(续上)
杨弘道(字 叔能 号 素庵 )杨士弘(字 伯谦 )
杨载(字 仲弘 )
叶弘道
赵弘毅(字 仁卿 )
弘吉剌皇后
方道夫(字 德弘 )
王洪(字 彦弘 )
邵光祖(字 宏道、弘道 世称 五经师 )
陆以道(名 天衢 字 士弘 号 古谈 )
倪士毅(字 仲弘 )
僧弘道(字 存翁 号 竺隐 沈 )
朱弘祖(字 彦昌 )
滕毅(字 仲弘 )
江敬弘(字 斐然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23 【介绍】: 元杭州人,字仲弘。少孤,博涉群书。年四十不仕,以布衣召为翰林编修,与修《武宗实录》。仁宗以科目取士,遂登延祐二年进士第,授承务郎、浮梁州同知,迁宁国路推官,未赴卒。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有《杨仲弘集》。元诗选
载字仲弘,建之浦城人。后徙家于杭。博涉群书,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海船万户府照磨。延祐初,以科目取士,首应诏,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卒。初,吴兴赵魏公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史称其文章一以气为主,而于诗尤有法度,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云。临江范亨父序其诗曰:仲弘天禀旷达,气象宏朗。开口论议,直视千古。每大众广集,占纸命辞,敖睨横放,尽意所止。众方拘拘,己独坦坦。众方纡馀,己独驰骏马之长坂而无留行,要一代之杰作也。又曰:皇庆初,仲弘与余偕为史官,每同舍下直,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相语刻苦澹泊,寒暑不易者,惟余一二人耳。虞文靖公与仲弘同在京师,每载酒诣仲弘,问作诗之法焉。仲弘酒既酣,尽为倾倒,他日见文靖诗,叹曰:此非伯生不能作也。仲弘与虞、范齐名,其相与切磋如此。尝谓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又言用功二十馀年,始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故当时之论诗法者,以仲弘称首。词学图录
杨载(1271-1323) 字仲弘。杭州人。其文以气为主,自成一家。诗为"元代四大家"之一。有《杨仲弘集》。存词一首。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仲弘浦城人宣城推官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仲弘,浦城人。徙家杭州。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编修官。延祐初登进士第累迁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有集维基
杨载(1271年—1323年),字仲弘,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元朝进士、著名诗人。与虞集、揭傒斯、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真定晋州人,字仁卿。少好学,家贫无书,佣于巨室,昼为役,夜则借书读之。尝受经于临川吴澄,始辟翰林书写,转国史院编修,调大乐署令。明兵入京城,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0 【介绍】: 元人,名卜答失里。文宗后。雕阿不剌女。文宗即位,立为后。帝卒,后立宁宗,尊为皇太后,受朝贺。宁宗卒,后迎立顺帝,尊为太皇太后,仍称制临朝。至元末,去尊号,安置东安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徽州绩溪人,字德弘。顺帝至元间为本县县吏。兵乱退隐,与本邑文士舒𩑺等为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都路宛平人,字彦弘。累迁大宗正府左右司郎中,改大都兵马都指挥使。顺帝至元六年出为江浙财赋都总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1—1375 【介绍】: 元河南人,迁江东,字宏道。性夷易,好读书,不事迎合,乐以教人。吴中学者称为五经师。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弘道,鄱阳人。家于吴张氏授湖州学正不赴明诗纪事·甲签·卷三十
光祖字弘道,苏州人。
人物简介
梁溪诗钞
陆以道,初名天衢,字士弘,号古谈,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进士,授教授,升翰林院待制。著有《宋鉴提纲》、《陆待制文集》。后移居无锡,为无锡西园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48 【介绍】: 元徽州休宁人,字仲弘。尝从陈栎学。性至孝。家贫无以为生,授徒以养亲。有《四书集释》。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幼而失恃,鞠于嫂氏。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今夕世缘当谢。”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七
弘祖字彦昌,临川人。洪武初以明经举,官都税大使。有《东皋耕叟诗》八卷。 (《青溪暇笔》:太祖高皇帝以至正十五年乙未取安庆及太平、宁国,赵双刀陷池州。余忠宣公守安庆,使判官莫伦赤市盐浙东;还泊龙湾,时方以兵邀之,莫伦赤自称安窿使者。太祖闻之,曰: 「馀公元名臣,使当道皆若之,天下岂有乱哉?」命诸军勿得俘掠,以礼宴劳之,遣还。且曰:「告馀公,善自为守。」又曰:「老赵在池州素无仁心,恐汝去不能免也,吾以书与汝,至则以示其左右。」莫伦赤至池州,果为所扼,以书示之,赵省书曰:「但免汝一死耳,盐货不可得也。」悉为所掠,而莫伦赤遂得生还。福按:馀公之守安庆也,赵双刀、陈友谅引群盗四面而攻之,太祖与之接壤,未尝加以一镞,虽曰兵不攻坚,然神谋庙算皆由天纵,非一时英雄所能知也。其时友谅已僭大号,据有全楚,隐然一国。而太祖初提一旅之师,渡江而来,若又悉力疲众以攻坚城,不惟顿兵挫锐,然自撤屏翰,身受强敌,则亦安能从容俯仰,砺兵秣马,以观四方之衅,而出万全之计哉?此其远略何如也。以是而论,馀公虽为元守,实为我用,岂非天佑国家,故使之然乎!其后友谅虽下安庆,然兵力亦自是渐衰,而勃兴之朝巳莫之能禦,故陈氏不旋踵而灭也。临川朱彦昌有吊馀公诗一联云:「十年血战身无援,一旦唇亡齿亦寒。」下句盖指友谅而云耳。于此见受天命者,其所云为固自异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镇江人,字仲弘。朱元璋征吴,以儒士见,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洪武元年,擢吏部尚书,寻改江西行省参政。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二
毅字仲弘,镇江人。太祖征吴,以儒士见,授起居注。吴元年,出为湖广按察使。洪武初擢吏部尚书,改江西参政。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四
敬弘字斐然,休宁人。有《斐然集》。 (《新安文献志》:斐然师赵东山,博学能诗。洪武初以吏谪濠梁。时会稽唐肃、钱塘董嘉、吴中王端、临川元瑄、甬东王胄、天台梁楚材、刘昭文,皆谪居濠上,相与结诗社。后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