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引弓
(1).拉弓。战国策·楚策四:“臣为君引弓,虚发而下鸟。”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宋史·兵志一:“ 英宗 即位,詔诸道选军士能引弓二石、彍弩四石五斗送京师閲试,第升军额。”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王奋威:“近閲唐书, 马北平 之下 长春宫 ,贼亦引弓不射。”
(2).持弓。谓善于骑射。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汉书·李陵传:“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攻之。”
《分类字锦》:引弓射子
南史羊侃传:侃长子鷟为侯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早杀之。数日复持来,侃谓鷟曰:久以汝为死,犹在耶?吾以身许国,终不以尔而生进退。因引弓射之。贼以其忠义,亦弗之害。
分类:
《漢語大詞典》:理弋
犹引弓。北齐书·杜弼传:“臣闻乘风理弋,追逸羽於高云;临波命钩,引沉鳞於大壑。”
分類:引弓
《漢語大詞典》:挽弓(輓弓)
挽弓,引弓。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 唐 无名氏《五行记·魏佛陀》:“ 佛陀 輓弓射之,一发即不復见。”
分類:挽弓引弓
《漢語大詞典》:中参(中參)
指古代贵族妇女进宫参见。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每至三元上贺,五日中参,进对精华,折旋舒婉。”宋史·张永德传:“ 马 ( 马氏 )预中参,时年八十一, 太宗 劳之,赐冠帔,封 莒国 太夫人 。”
谓引弓满三尺之数。周礼·考工记·弓人:“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 郑玄 注:“谓体定张之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 贾公彦 疏:“其引之皆三尺,以其矢长三尺须满故也。”
《漢語大詞典》:虚弦
空弦。言弦上无箭。传说 战国 时 更羸 曾引弓虚发,惊下受伤的雁。见《战国策·楚策四》。 宋 黄庭坚 《鼓笛慢》词:“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宋 秦观 《李陵论》:“所谓伤弓之禽可以虚弦下也,况於劲骑三千乎,与 陵 之事异矣。”参见“ 惊弓之鸟 ”。
《國語辭典》:惊弓之鸟(驚弓之鳥)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魏国射箭能手更羸仅是拉动弓弦,不用箭,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便因过度惊惧而落下的故事。典出《战国策。楚策四》。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馀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晋书。卷七一。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歧路灯》第八一回:「绍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也作「伤弓之鸟」。
《漢語大詞典》:怯弦
战国 时 更嬴 善射,曾引弓虚发,惊下受伤未愈的飞雁。见战国策·楚策四。后因以“怯弦”比喻受过挫折而胆怯。 唐 钱起 《寇中送张司马归洛》诗:“旅思蓬飘陌,惊魂雁怯弦。”参见“ 惊弓之鸟 ”。
《國語辭典》:惊弓之鸟(驚弓之鳥)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魏国射箭能手更羸仅是拉动弓弦,不用箭,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便因过度惊惧而落下的故事。典出《战国策。楚策四》。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馀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晋书。卷七一。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歧路灯》第八一回:「绍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也作「伤弓之鸟」。
《漢語大詞典》:牵弓(牽弓)
引弓,拉弓。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甚有筋力,牵弓至三斛五斗。”
分類:引弓
《漢語大詞典》:引弦彄
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钩引弓弦的工具。周礼·夏官·缮人“抉拾” 汉 郑玄 注:“抉,谓引弦彄也……挟矢时所以持弦饰也。著右手巨指。”参见“ 佩韘 ”。
《漢語大詞典》:佩韘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毛 传:“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 章皇 ﹞因自取佩韘掷之,諭侍臣曰:‘韘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