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因果同时异时
【佛学次第统编】
因果同时异时者:
一、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燄,燄生燋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二、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后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异病
【佛学次第统编】
于一切法执异者,亦有六辈,云何为六。
一、计因果异体 如上座部,计因果为异。说种灭于前,芽生于后,种与芽非一体等。
二、计身神异相 如外道计身异神异。说神我微细,五情所不得,亦非凡夫所见,摄心清净,将禅定人,乃能得见。又若身即神我者,则身灭神亦灭,如是神我身灭不灭故,执身与神异。
三、计我阴异体 如毗世师弟子,迦那陀外道,计我阴异。说我与觉异,如说白毡,此是白,此是毡,是为异。我与觉亦如是,我若是觉,即不名觉,觉若是我,亦不名我,如是我觉为异,故一切因果法亦异,其例如下:
一、我觉 如火热,二名别故。
二、觉我 如白毡,质色二故。
四、计我阴一异不俱故异体 如若提子外道,计我与阴为不俱。说云一切法不俱,所谓一切法不可说异,不可说非异,不可说俱,以三者俱有边见遇故。说有不俱,不说无不俱,如是立不俱,还堕异故,其例如下:
一、我觉异不可说 如毡白若异者,离白即别有毡,是应有毡非白,有白非毡。
二、我觉非异不可说 如毡白若非异者,异白应更无毡,是白灭毡亦应灭。
三、我觉俱不可说 如柱若与火俱,则火中应无复有炷,火若与炷俱,则炷外应不复见火。今炷火历然,故说为不俱。
五、计有边无边异体 此复有四:
一、三世异体 如有等修禅那人,行阴中迷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去未来,名为有边,唯相续心,名为无边。如是三世法名异体。
二、初、后异体 如前执人,或能观八万劫,见一切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如是劫初劫后,各执异体。
三、彼我异体 如前执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遍知中。不知彼一切众生知性,与我同等。如是我知无边,彼知有边,彼我知性,判然异体。
四、生灭异体 如前执人,穷生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如是世界众生,各各兼二,为其异体。
六、计体相各异 如优娄迦人,计物唯自生。物不生德,德唯自生,相不生物,二者非类,非类故异。
观一异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相及与可相  一异不可得  若无有一异  是二云何成
是相可相若一不可得,异亦不可得。若一异不可得,是二则不成,是故相可相皆空。相可相空故,一切法皆空。问曰:「相可相常成,何故不成?汝说相可相一异不可得,今当说,凡物或相即是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少分是相,馀是可相。如识相是识,离所用识更无识。如受相是受,离所用受更无受。如是等相,即是可相。如佛说灭爱名涅槃,爱是有为有漏法,灭是无为无漏法。如信者有三相:乐亲近善人,乐欲听法,乐行布施,是三事身口业故。色阴所摄,信是心数法故。行阴所摄,是名相与可相异,如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又生住灭是有为相,于有为法是少分,如是于可相中少分名相。是故或相即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可相少分为相。汝言一异不成,故相可相不成者。是事不然。」答曰:「汝说或相是可相如识等,是事不然。何以故?以相可知名可相,所用者名为相。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是故汝说识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不应分别是相是可相。若分别是相是可相者,不应言相即是可相。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因果则一,何以故?相是因,可相是果,是二则一,而实不一。是故相即是可相,是事不然。汝说相异可相者,是亦不然。汝说灭爱是涅槃相,不说爱是涅槃相。若说爱是涅槃相,应言相可相异。若言灭爱是涅槃相者,则不得言相可相异。又汝说信者有三相,俱不异信。若无信则无此三事,是故不得言相可相异。又相可相异者,相更复应有相,则为无穷,是事不然。是故相可相不得异。」问曰:「如灯能自照,亦能照彼,如是相能自相,亦能相彼。」答曰:「汝说灯喻,三有为相中已破。又自违先说,汝上言相可相异,而今言相自能相亦能相彼,是事又不然。又汝说可相中少分是相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此义或在一中,或在异中,一异义先已破故,当知少分相亦破。如是种种因缘,相可相一不可得。异不可得,更无第三法成相可相,是故相可相俱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皆空。」
同床异梦
【俗语佛源】
谓同时睡在一张床上,却各人做自己的梦。比喻貌合神离,虽然同做一件事情,或交往密切,而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但彼等乌合之众,同床异梦,一战即溃。」一般认为这句俗语出于南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乙巳春书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论到孔子哉?」其实,可以溯源至北宋禅宗的《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山僧虽与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梦。」谓各自的境界不同。(李明权)
一心约教有异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然教虽有五,而不出一心;是名一心约教有异。(第八识即藏识也。异熟果者,如以前世善恶之业为因,而感今世善恶之果,以其异生而熟,故名异熟也。)
四句──一异四句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
八种异熟因果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谓现生所作之因,而于异世成熟其果也。盖业通三世,如前世所作之因皆善,则现世受其福报;所作之因不善,则现世受其恶报。又如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不同,后世成熟善恶果报亦异。故此异熟因果凡有八种焉。
〔一、寿量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众生起大慈悯,无杀害心,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寿命长远,无诸损减,修习善法,利己利人,是名寿量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色相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如来菩萨形像之前及诸黑闇之处,施以灯烛,令其光明,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色相具足,识见高明,众人爱敬而不生轻慢,是名色相圆满。
〔三、种族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同类忍辱柔和,心常谦下,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生于豪贵之家,为世宗重,令诸众生随顺言教,是名种族圆满。
〔四、自在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贫乏之人,随其所欲而行给施,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得大财位及大眷属,所作随心,无不自在,是名自在圆满。
〔五、信言圆满〕,谓菩萨修行,常以真实和软之语,教化众生,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出言诚谛,凡所决疑,人必信受,是名信言圆满。
〔六、大势圆满〕,谓菩萨修行,于佛、法、僧、父母、师长之前,常生卑下之心,敬事孝养,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豪贵自在,有大势力,令诸众生咸从正化,是名大势圆满。
〔七、丈夫相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佛菩萨,心生敬乐,于女人身,心常厌弃,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男子之身,诸根完具,无有残缺,是丈夫相圆满。
〔八、勇力圆满〕,谓菩萨修行,恒以自己身力供事一切众生,及施以饮食之物,令其色力增盛,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勇猛道力,修集一切善法,复能教化一切众生勇猛精进,求无上道,是名勇力圆满。
异熟因异熟果
【三藏法数】
异世成熟,名为异熟。谓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即感未来世善恶之果,是名异熟因异熟果。
三贤觉异相
【三藏法数】
三贤觉异相者,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也。谓菩萨修行證此三贤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异相分齐也。(异者,变异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迷真异执教
【三藏法数】
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约得人异
【三藏法数】
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祈愿异
【三藏法数】
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感果不感果异
【三藏法数】
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计异
【三藏法数】
谓胜论师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故名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