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1,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六法不异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生住异灭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寺十种异名
同分异全不定过
同听异闻
因异品
色不异空
奇异
定异
空宗性宗十异
法性异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佛类词典(续上)
六同十异六法不异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生住异灭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寺十种异名
同分异全不定过
同听异闻
因异品
色不异空
奇异
定异
空宗性宗十异
法性异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六同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参见:二乘)
(名数)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参见:二乘)
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六法不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七卷。宋继忠集。
(书名)七卷。宋继忠集。
生住异灭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杂语)有为法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明之八迷也。破此八迷而得中道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證得中道。
(术语)三论宗所明之八迷也。破此八迷而得中道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證得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寺十种异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史略上曰:「案灵祐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园图经。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禅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树经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名兰若(无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寺有十种的别名,即寺、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含义尚有六种,即窟、院、林、庙、兰若、普通等。
(名数)僧史略上曰:「案灵祐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园图经。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禅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树经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名兰若(无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寺有十种的别名,即寺、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含义尚有六种,即窟、院、林、庙、兰若、普通等。
同分异全不定过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似因十四过中,六不定过之一。具云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谓三支中之因,关系喻中同品之一部分,关系异品之全部也。例如谓:「或人为女子」(宗),「不产子故」(因),此宗之同品总为女子,因之同品,限于其中一部不生子之石女,故可谓因关系同品之一部,但异品之男子,总无生子者,故其关系全部勿论矣。
(术语)似因十四过中,六不定过之一。具云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过。谓三支中之因,关系喻中同品之一部分,关系异品之全部也。例如谓:「或人为女子」(宗),「不产子故」(因),此宗之同品总为女子,因之同品,限于其中一部不生子之石女,故可谓因关系同品之一部,但异品之男子,总无生子者,故其关系全部勿论矣。
同听异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因异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异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异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为中华民国人民故(因),如外国人(异喻),之论式中,外国人之异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全异品类是也。
(术语)因明异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异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为中华民国人民故(因),如外国人(异喻),之论式中,外国人之异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全异品类是也。
色不异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色即是空)
(术语)(参见: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pani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pani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奇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非常也。十地论一曰:「若来此处,则非奇异。」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曰:「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杂语)非常也。十地论一曰:「若来此处,则非奇异。」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曰:「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定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四不相应法之一。立于差别之因果互为差别,而不混乱之分位。
【佛学常见辞汇】
在差别的因果中,互为差别,而不相混乱,叫做定异。
(术语)二十四不相应法之一。立于差别之因果互为差别,而不混乱之分位。
【佛学常见辞汇】
在差别的因果中,互为差别,而不相混乱,叫做定异。
空宗性宗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三十四。
(名数)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见宗镜录三十四。
法性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大乘止观,有七名,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也。
(杂语)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大乘止观,有七名,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也。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