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异议(異議)  拼音:yì yì
1.别有所见的议论或持反对的意见。宋。无名氏《梁公九谏》:「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敕,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
2.法律上对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处分不服时,或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一方表示反对时,所提出之意见,称为「异议」。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国语辞典》:无异议(无异议)  拼音:wú yì yì
1.不反对,不提不同的意见。如:「对于这项方案,众人无异议通过。」
2.没有反对或意见不同的人。
《国语辞典》:独持异议(独持异议)  拼音:dú chí yì yì
独自持有和他人不同的意见。如:「他对这项提案独持异议,不肯随声附和。」
《國語辭典》:异同(異同)  拼音:yì tóng
1.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2.不一致。《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國語辭典》:同异(同異)  拼音:tóng yì
1.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2.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漢語大詞典》:翻异(翻異)
(1).谓事后改变主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陆太尉 诣 王丞相 咨事,过后輒翻异。”魏书·咸阳王禧传:“时 扬州 降 衍 ,兵武既众, 衍 将 湛僧珍 ,虑其翻异,尽欲杀之。”
(2).犹翻案。 宋 龚鼎臣 东原录:“时 黄中 通判 滨州 ,亦有公累被劾,数翻异,朝廷遣御史 丁翊 往制勘。”《元典章·刑部五·检验》:“若便抑令被告行凶人於正犯人下画字,以后鞫问得却係他人,则异日必指原非正犯,以为翻异之阶。”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有 薛继贤 者,杀人狱成,省中覆覈,则诡辞翻异。”
(3).异议。明史·颜继祖传:“且九卿、臺諫止选郎传语,有唯诺,无翻异,何名会推?”
(4).指各行其道。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顾余为革命故,不得不与 俞先生 翻异,率高材生三十餘辈退学至 沪 。”
《國語辭典》:閒言  拼音:xián yán
1.废话。《红楼梦》第八回:「閒言少述,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入薛姨妈室中来,见薛姨妈打点针黹与丫头们呢。」《文明小史》第三六回:「閒言少叙,此时定甫合彭、施诸人,走到他公馆门口,自有家人出来招呼,把帖子递进去。」
2.评论是非的话。如:「有什么不满就应该当面说清楚,不要在背后说閒言中伤人。」
《漢語大詞典》:遗论(遺論)
(1).指前人留下的观点、见解。魏书·封轨传:“至如庙学之嫌,臺沼之杂, 袁準 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復须载。” 唐 贾至 《虙子贱碑颂》:“绎微旨而徵遗论,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水心 之説,乃 张方平 之遗论也。”
(2).馀论;异议。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七:“辞简意足,一段章旨,无復遗论。” 明 袁宏道 《和者乐之所由生》:“夫以《大武》之乐,而 孔子 尚有遗论。” 明 徐渭 《〈草玄堂稿〉序》:“苟世之评君之诗者,徒律之以 汉 魏 ,则似不能无遗论於君。”
《國語辭典》:驳议(駁議)  拼音:bó yì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议」。
《漢語大詞典》:沮议(沮議)
非议;异议。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二客虽窒计沮议,何伤。”孙子·九地“夷关折符” 唐 李筌 注:“政令既行,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新唐书·陆贽传:“所谓小人者,非悉怀险詖以覆邦家也,盖趋向狭促,以沮议为出众,自异为不羣,趣小利,昧远图,効小信,伤大道尔。”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熙寧 初,有詔侍从之臣各举所知, 范蜀公 时为翰林学士,以应詔除 利州路 转运判官,执政有沮议者。”
《國語辭典》:别论(別論)  拼音:bié lùn
1.异议,其他的言论。《封神演义》第二九回:「子牙入内殿,至龙榻前,跪而奏曰:『老臣姜尚奉旨入内殿,问候大王贵体安否?』文王曰:『孤今召卿入内,并无别论。』」《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竟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2.另做议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程子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诚千古之正理,然为一身言之耳。此妇甘辱一身延宗祠,所全者大,似又当别论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这又当别论,我们是交割清楚的了,彼此没了首尾,便是事忙路远,不写信也极平常。」
《漢語大詞典》:闲然(閒然)
亦作“间然”。
(1).非议;异议。论语·泰伯:“子曰:‘ 禹 ,吾无閒然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区区谬见,敢贡所妄测者以质高明;其他则皆倾心悦服,毫无间然也。”
(2).彼此隔阂貌。 唐 岑参 《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率题绝句献上以申感谢》:“富贵情还在,相逢岂间然。”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 璘 杖策而归,放旷於盃酒间,虽屠沽无间然矣。”金史·后妃传下·世宗昭德皇后:“ 熙宗 晚年颇酗酒,独於 世宗 无间然。”
《國語辭典》:贰言(貳言)  拼音:èr yán
不同的意见。《国语。越语下》:「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
分類:异议
《國語辭典》:异说(異說)  拼音:yì shuō
1.不同的学说、主张。《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
2.邪说、怪诞言论。《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去奇技,抑异说。」
《國語辭典》:异言(異言)  拼音:yì yán
1.他乡异国的语言。《礼记。王制》:「禁异服,识异言。」
2.意见不同或不相符的言论。如:「各无异言」。《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中》:「芳兰既茂,内怀憎恶,乃妄扇异言,无罪即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