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减膳(減膳)  拼音:jiǎn shàn
减少食物的种类及分量。古代帝王常于发生天灾时减膳,以表示自责。《晋书。卷七。成帝纪》:「三月,旱,诏太官减膳,免所旱郡县繇役。」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蒸鸡殊减膳,屑曲异和羹。」
《漢語大詞典》:彻乐(徹樂)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漢語大詞典》:彻县(徹縣)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漢語大詞典》:彻膳(徹膳)
古代遇有灾患变异时,帝王撤减膳食,以示自责。《诗·大雅·云汉》“膳夫左右” 毛 传:“膳夫彻膳,左右布而脩。” 孔颖达 疏:“膳夫之官,减撤王之膳食。”后汉书·伏湛传:“夫一穀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飢,柰何独饱?”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國語辭典》:点发(點發)  拼音:diǎn fā
指报纸杂志等接受读者指定的刊载。也作「点载」。
《漢語大詞典》:降物
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及大臣皆脱下盛装换上素服,谓之“降物”。左传·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於是乎百官降物。” 杜预 注:“降物,素服。” 孔颖达 疏:“降物谓减其物采也。《昏义》曰:‘日食则天子素服。’知百官降物,亦素服也。”《晋书·礼志上》:“灾祥之发,所以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诫,故素服废乐,退避正寝,百官降物,用币伐鼓,躬亲而救之。”
《漢語大詞典》:毁膳
指皇帝在发生灾害或天象变异时,减少膳供,或素食,以表示引咎自责。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復礼归仁,观恒通变,一物有违,戚言毁膳。”
《漢語大詞典》:减膳彻悬(減膳徹懸)
减少肴馔和停奏音乐。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往往以此表示自责。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以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侧身修道。” 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马、牛、羊、犬、豕、鸡。诸侯膳用三牲。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