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刘家异同

相关人物
刘向(字子政)
 
刘歆


《汉书》卷三十六《楚王元传》附《刘歆传》
「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十馀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彊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

例句

闻道将雏向墨池,刘家还有异同词。 柳宗元 重赠二首

《國語辭典》:异同(異同)  拼音:yì tóng
1.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2.不一致。《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国语辞典》:朱陆异同(朱陆异同)  拼音:zhū lù yì tóng
宋朱熹与陆九渊,同时讲学,朱主敬而陆主静,朱主即物穷理,陆言心即理,宗旨各异,其门弟子遂分为两派,称为「朱陆异同」。
分类:同时讲学
《分类字锦》:理析异同(理析异同)
李程汉章帝白虎殿观诸儒讲五经赋八索九丘之籍理析异同三坟五典之书义分大小
李程汉章帝白虎殿观诸儒讲五经赋八索九邱之籍理析异同三坟五典之书义分小大
分类:圣哲讲论
《漢語大詞典》:等殊
犹异同。 宋 储泳 《祛疑说》:“惟人稟阳于天,受阴于地,生神于阳,成形于阴,鬼神造化皆备于我,特其体有小大,故鬼神之功用与天地有等殊耳。”
分類:异同
《漢語大詞典》:三语(三語)
(1). 晋 王衍 向 阮修 问 老 庄 与儒教异同, 修 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唐 王维 《同崔傅答贤弟》诗:“更闻臺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参见“ 三语掾 ”。
(2).指 宋 赵鼎 评论 邵伯温 的三句话。宋史·儒林传二·邵伯温:“ 赵鼎 少从 伯温 游,及当相,乞行追録,始赠秘阁修撰,尝表 伯温 之墓曰:‘以学行起 元祐 ,以名节居 绍圣 ,以言废於 崇寧 。’世以此三语尽 伯温 出处云。”
《國語辭典》:三语掾(三語掾)  拼音:sān yǔ yuàn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晋太尉王衍问阮修儒家与道家的异同,阮答以「将无同」三字,语意模棱两可,但却得到太尉的赏识,被聘为幕僚,世人遂称其为「三语掾」。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多用为幕府官员的赞美词。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分類:王衍王戎
《國語辭典》:考异(考異)  拼音:kǎo yì
版本学上指考订文字的疑异。如《韩文考异》。
《漢語大詞典》:较比(較比)
(1).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三侠五义》第一一六回:“各处结彩悬花,点缀灯烛,又有笙簫鼓乐,杂剧声歌,较比往年生辰不但热闹,而且整齐。”《天雨花》第一回:“公子暗暗心中想:果然好个美佳人!较比我那 桓小姐 ,看来略逊两三分。”
(2).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
《國語辭典》:比校  拼音:bǐ jiào
较量高下、轻重。《国语。齐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也作「比较」。
《国语辞典》:经典释文(经典释文)  拼音:jīng diǎn shì wén
书名。唐陆德明撰,三十卷。采辑群经音义及文字异同,为研读经传的重要典籍,列入老庄而缺孟子,与一般经籍的范围略有不同,清卢文弨有《经典释文考證》三十卷。
二乘异同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玄赞五论三同七异,谓三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择灭无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三、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缘觉练根四生乃至百劫,七、声闻为说法,缘觉现神通。大乘义章十七末辨五同六异,谓五同者: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也。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惑也。三、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之果也。五、證灭同,同證有馀无馀之涅槃也。六异者:一、根异,利与钝也,二、所依异,依师与不依师也。三、藉缘异,藉教法与藉事相也。四、所观异,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五、向果异,四向四果与一向一果也。六、通用异,神通之境界狭与广也。法华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异,谓七同者:一、断惑同。同断见思之二惑也,二、出义同,同出三界也。三、智同,依大品则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则同得尽智无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馀无馀之涅槃也。五、见同,同见四谛之理也。六、同知,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异者:一、根有利钝,二、修因有短长,三、时有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不然,四、有悲无悲,声闻如鹿,但见自身,故无悲,缘觉如羊,顾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声闻之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缘觉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无,缘觉手中有十二因缘之因字,声闻手中无四谛之印字,七、现通说法异,缘觉为人现通,声闻为人现法,八、利益浅深,声闻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贤七圣,缘觉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缘觉出于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且不堪多说也。九、神通之境界,声闻狭而缘觉宽,十、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而缘觉隐处山林,十一、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證一果。法华文句七,明六同十异,谓六同者:一、同出三界,二、同證尽智无生智,三、同断见思之正使,四、同得有馀无馀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异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钝,三、从师与独悟,四、悲之有无,五、相好之有无,六、观之略广,谓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七、利益之浅深,声闻使人得四界,缘觉不能得暖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缘觉顿證一果,声闻渐證四果,十、缘觉多现通,少说法,声闻不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