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鸟面人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更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𧮼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晋·张华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炤灼,令天上不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鸟面人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更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𧮼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晋·张华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炤灼,令天上不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
简释
投壶玉女:指得宠的佞臣或陪人嬉戏的女子。亦借指雷、电。唐李白《梁甫吟》:“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李广〉~244~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晋·晋灼注:「将军职在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也。莫,大也。或曰:卫青征匈奴,绝大莫,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于此也。唐·颜师古曰:「二说皆非也。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卫青始有其号。又莫训大,于义乖矣。省,少也,音所领反。」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莫府省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晋·晋灼注:「将军职在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故言莫府也。莫,大也。或曰:卫青征匈奴,绝大莫,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于此也。唐·颜师古曰:「二说皆非也。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卫青始有其号。又莫训大,于义乖矣。省,少也,音所领反。」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
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青始有其号。又莫训大,于义乖矣。
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军旅无常居止,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则非因卫青始有其号。又莫训大,于义乖矣。
典故
无日不花开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十一〈谢判官幽谷种花〉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典故
轩窗临水开
《苏轼诗集》卷三十三〈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三:「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三:「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典故
筑坛开府
《事物纪原》卷四
盖汉制唯三公开府,至魏以余官其仪同三公,故以为号。由此历代以名官。唐武德七年,以为散官。
盖汉制唯三公开府,至魏以余官其仪同三公,故以为号。由此历代以名官。唐武德七年,以为散官。
《羯鼓录》
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唐玄宗)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原注:“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唐玄宗)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原注:“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简释
催花鼓:指打鼓为乐。宋杨万里《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号》之七:“一声白雨催花鼓,十二竿头总下来。”
例句
一声白雨催花鼓,十二竿头总下来。 杨万里 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号之七
《漢語大詞典》:催花鼓
唐 南卓 《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詰旦,﹝ 明皇 ﹞巾櫛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嘆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嬪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语。 宋 杨万里 《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号》之七:“一声白雨催花鼓,十二竿头总下来。” 明 唐寅 《花月吟效连珠体》之六:“月中漫击催花鼓,花下轻传弄月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