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开悟(開悟)  拼音:kāi wù
1.开通觉悟。《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传七。程迥传》:「释经订史,开悟后学。」
2.佛教用语。指修行人證知现象没有真实性的经验。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方普现大神通,一切众生悉开悟。」
《國語辭典》:豁然开悟(豁然開悟)  拼音:huò rán kāi wù
一下子开通领悟了某种道理。《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也作「豁然大悟」。
《漢語大詞典》:开精(開精)
开窍;开悟。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
分類:开窍开悟
《漢語大詞典》:开觉(開覺)
开悟;觉醒。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四出:“贫僧特为救度 卢至 而来,奈彼昏迷,一时点化不转,只得显些神通,使其渐渐开觉。”
分類:开悟觉醒
《國語辭典》:豁然  拼音:huò rán
1.开阔的样子。唐。刘长卿〈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诗:「豁然万里馀,独为百川雄。」
2.觉悟的样子。《晋书。卷四三。乐广传》:「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
3.畅达的样子。如:「豁然贯穿」。
《漢語大詞典》:心开(心開)
谓心灵开悟。汉书·酷吏传·王温舒:“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辩,至於中尉则心开。”明史·孙承宗传:“帝每听 承宗 讲,輒曰:‘心开。’”
分類:心灵开悟
《漢語大詞典》:觉性(覺性)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沈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
《漢語大詞典》:廓尔(廓爾)
(1).开悟貌。觉悟貌。《文选·曹植〈七启〉》:“今予廓尔,身轻若飞。愿反初服,从子而归。” 张铣 注:“廓尔,开悟貌。”
(2).空阔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二八:“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
《漢語大詞典》:狐禅(狐禪)
禅门指妄称开悟、流入邪僻者。后亦泛指异端邪说。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説理者落於腐障,掩耳思逃;醒世者堕入狐禪,游谈惹厌。”参见“ 野狐禪 ”。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漢語大詞典》:开警(開警)
(1).开悟警戒。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人能弘法,非道弘人。恕己深恩,即是自为。今陈此意,乃似执著。若不开警,则不深固。” 宋 魏了翁 《跋陈了斋责沉》:“又以理之最切近者开警后学。”
(2).聪明敏锐。 宋 陈亮 《送诸生赴补序》:“谓 卢子 曰:‘子以通爽往。’谓 陈子 曰:‘子以惇谨往。’谓 何子 曰:‘子以开警往。此子之资而非学也,求学於夫子而不子告者,他日吾将问之。’”
《漢語大詞典》:开内(開内)
亦作“ 开纳 ”。 使开悟接受。荀子·荣辱:“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见之耳……君子非得埶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开内之师主。”新唐书·段平仲传:“羣臣畏帝苛察,无敢言。 平仲 常曰:‘上聪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为循默耳。使我一日得召见,宜大有开纳。’”
分類:开悟接受
《漢語大詞典》:妙键(妙鍵)
神妙的关键,指佛理开悟之机。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於中天寺寻复礼上人之作》:“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
《漢語大詞典》:开伏(開伏)
开悟心服。魏书·任城王澄传:“众闻迁詔,莫不惊骇。 澄 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澄 援引晓喻以发其蒙,莫不厌伏也。”
分類:开悟心服
《国语辞典》:公案比语(公案比语)  拼音:gōng àn bǐ yǔ
以古代禅师开悟的故事、非逻辑的言行,作为参禅时思惟的内容。这类的故事或言行,称为「公案」。因公案的深旨,意恒在言外,故称比语。《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