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2,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赵煦(庙号 哲宗、哲祖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 别称 宋哲宗 延安郡王、均国公 名 佣 )
曹迈(字 圣延 )
刘延寿
孙延寿
李延熙
季陵(字 延仲 号 白云 )
赵亿(字 延之 )
姚舜明(字 廷辉、延辉 )
翁延庆(字 德甫 )
张延寿
侯延庆(字 季长 号 退斋居士 )
乌延蒲卢浑( 豳国公 )
范世延
李侗(字 愿中 号 延平先生 文靖 )
其它辞典(续上)
耿延禧(字 伯顺 )赵煦(庙号 哲宗、哲祖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帝 别称 宋哲宗 延安郡王、均国公 名 佣 )
曹迈(字 圣延 )
刘延寿
孙延寿
李延熙
季陵(字 延仲 号 白云 )
赵亿(字 延之 )
姚舜明(字 廷辉、延辉 )
翁延庆(字 德甫 )
张延寿
侯延庆(字 季长 号 退斋居士 )
乌延蒲卢浑( 豳国公 )
范世延
李侗(字 愿中 号 延平先生 文靖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00 【介绍】: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旋即位。时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贬逐章惇、蔡确等新党。八年,太后死,始亲政。次年改元绍圣,以章惇为相,罢范纯仁、吕大防、苏辙等,尽复神宗时新法,重修《神宗实录》。在位十六年。全宋诗
宋哲宗赵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赵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宁九年十二月生。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仅十岁。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贬逐新党,尽罢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亲政,改元绍圣,以绍述神宗新法为名。遂罢免宰相范纯仁等,追夺司马光等谥,以章惇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执政,于是熙丰新法渐次恢复。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号三:元祐、绍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迹见《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纪》,《玉海》卷二八。
人物简介
简介
政和八年重和元年(1118)任延安府知府。
人物简介
简介
政和八年(1118)任京西南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三
李延熙,政和中知陕州。宣和三年以朝请大夫、秘阁修撰知密州,后知东平府。七年,言者论其知密州日掊克诸色钱入公使库,罢,差管勾南京鸿庆宫。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五、方域八之一五、选举二三之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35 【介绍】: 宋处州龙泉人,字延仲,号白云。徽宗政和二年上舍及第。历太学博士、知舒城县。高宗即位,从至扬州,累迁中书舍人。屡上书言得失,多所建明。因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专权,忤旨奉祠。后复职,除户部侍郎。以附宰相范宗尹,被劾罢。绍兴初复右文殿修撰,以徽猷阁待制帅广州终。全宋诗
季陵(一○八一~一一三五),字延仲,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登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上舍第,调池州司法参军,改庐州、颍昌府教授。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拜太常少卿。三年,迁中书舍人。四年,知临安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迁户部侍郎,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五年,卒,年五十五。有《白云先生集》(《东塘集》卷一八《白云先生集序》)十卷,已佚。事见《北海集》卷三五《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全宋文·卷三五○二
季陵(一○八一——一一三五),字延仲,号白云,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三迁太学博士。被谮,谪庐州舒城县。未几,除太常寺簿,迁比部员外郎。高宗即位,从至扬州。建炎二年,守尚书右司员外郎、太常少卿。拜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三年,以言事落职与祠。数月复职。以范宗尹荐,充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寻复为中书舍人。除户部侍郎,寻罢官,提举杭州洞霄宫。绍兴元年,复右文殿修撰。二年,复徽猷阁待制,帅广。五年九月卒于官,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四一七
赵亿(一○八一——一一三五),字延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抃曾孙,以赵抃遗奏,补郊社斋郎,调海州怀仁尉。累迁水部员外郎,改兵部、户部,擢右司郎中。宣和中以直龙图阁为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制置发运副使。擢右文殿修撰。忤中贵人,夺职奉祠,俄废于家。后复朝奉大夫、知莱州。建炎中除广南东路转运使,又知温州、漳州,致仕。绍兴五年卒,年五十五。见汪藻《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致仕赵公墓志铭》(《浮溪集》卷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嵊县人,字廷辉。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知昆山、华亭二县,通判婺州、权州事。以镇压方腊起义军,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又为福建路提举茶事。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初,为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建炎三年除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后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进徽猷阁待制。全宋诗
姚舜明,字廷辉,嵊县(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授相州临漳主簿。历知牟平、昆山、华亭县。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通判婺州,遂权州事。后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监察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五)。高宗初,除知衢州,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建炎四年(一一三○),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召为右司员外郎,除直龙图阁、发运副使,还为左司郎中,复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随军转运使,除权户部侍郎。丐闲,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卒。宋《嘉泰会稽志》卷一五、清同治《嵊县志》卷一三有传。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姚舜明(?——一一三五),字廷辉,嵊县(今浙江嵊州)人。绍圣四年进士,调临漳主簿。历华亭令,河东经略安抚司干办公事。宣和二年通判婺州,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朝历左司郎中,知衢、江二州,除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罢,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绍兴五年卒,赠太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四,嘉泰《会稽志》卷一五。宋登科记考
字延辉。越州嵊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职至徽猷阁待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德甫。以父荫知聊城县。钦宗靖康初,举义兵勤王,至汴京南薰门,与金军血战而死。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越州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至左奉议郎。祠禄官为主管江州太平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衡山人,字季长,号退斋居士。侯彭志弟。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官至右文殿修撰。有《退斋集》。全宋诗
侯延庆,字季长(《百菊集谱》卷四),长沙(今属湖南)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调繁昌主簿(清嘉庆《湖南通志》卷九○)。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为严、信州统制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九)。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为起居舍人,出知潮州(同上书卷四一、四七)。三年知虔州,召修起居注(同上书卷六七、六八)。有《退斋集》(《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已佚。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八三六
侯延庆,字季长,号退斋居士,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一说衡山人,彭老弟。政和五年进士。宣和中知邵州。建炎中历统制官,通判衢州,权礼部员外郎。绍兴初擢起居舍人,除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知潮、虔二州。累官右朝奉大夫、守太常少卿,复为起居舍人。著有《退斋居士文集》二十八卷。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九、三一、四一、四七、六七、七三、七四,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下,嘉庆《湖南通志》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62 【介绍】: 金曷懒路女真人。以勇健隶阇母军。尝袭宋高宗于扬州。后从宗弼渡江,追宋高宗,焚毁明州而归。官终东京留守,封豳国公。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元年(1131)任严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1163 【介绍】: 宋南剑州剑浦人,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从学罗从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退居山里,谢绝世故四十余年,讲经说道,启迪后学,答问不倦。虽清贫而怡然自得,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朱熹尝从受业,得其传。卒谥文靖。有《李延平先生文集》。全宋诗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从罗公彦学。既而退居山田,谢绝世故馀四十年。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四),朱熹受业于门。三十二年,又迎谒于建安。孝宗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一,谥文靖。有《延平问答》及《语录》行世。清张伯行辑《延平先生文集》四卷,收于《正谊堂全书》。事见《晦庵集》卷九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文定集》卷二二《延平李先生墓志铭》、清毛念恃《延平四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四○六五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从罗从彦学,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不事科举,屏居山里四十馀年。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与杨时、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朱熹曾受业门下。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一。淳祐中追谥文靖。见朱熹《李先生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