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人,名髡或称王孙牟、王孙牟父、卫牟伯。康叔封子。周康王时大夫。继康叔为国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颍川长社人,字康伯。殷浩甥。家贫。及长,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司马昱(简文帝)居藩,引为谈客。历仕司徒左西属、豫章太守、侍中、太常。好学,善言玄理。卒年四十九。有《辩谦论》、《周易系辞注》。
全晋文
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人,简文居藩,引为客,历仕司徒左西属,转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为侍中,领中正,转丹杨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改授太常,未拜卒,赠太常,有《周易系辞注》二卷。集十六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康伯,仁宗明道中为阁门祗候(《宋史》卷二九九《李垂传》)。康定元年(一○四○),由鄜州安抚都监移均州都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一二七)。庆历四年(一○四四),徙知泸州(同上书卷一五一)。七年,以太子府率致仕(清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
许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3 【介绍】: 宋开封襄邑人,字康伯。仁宗景祐中,以通三经登第。授应山县尉。迁知麟游县,历泉州录事参军,黄、军、润、亳四州观察推官,随州支使,后知京兆应天县,以奉议郎致仕。历官所至有治绩,平居清约,不求人知,去官唯敝衣数箧,人以为清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郎几,一作郎凡,字康伯,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保平军节度判官,历陕州节度推官,入为卫尉寺丞。事见《临川集》卷五《奉举人前陕州节推郎凡卫尉寺丞制》及华山凉轩题名石刻。
张康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张康伯,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人。熙宁中登进士第。崇宁二年为吏部员外郎;三年,试殿中少监,代其弟康国为翰林学士。仕终吏部尚书。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一、职官二九之八、选举二五之一二,《宋史》卷三五一《张康国传》,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
鱼康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五年(1091)任南雄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65 【介绍】: 宋信州弋阳人,字长卿。徽宗宣和三年进士。高宗绍兴中累除参知政事,拜右相,迁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庐州,朝臣遣家预避,独康伯迎眷属入浙,并奏请高宗亲征。虞允文寻大败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枢密使,以病请去位。次年金兵复南犯,再任左相兼枢密使。卒谥文恭,后改谥文正。
全宋诗
陈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长卿,弋阳(今属江西)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授长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为敕令所删定官,通判衢州。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为枢密院计议官。十三年,迁军器监。出知泉、汉州。二十七年,权吏部尚书,寻拜参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枢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赠太师,谥文恭,后改谥文正。有《陈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见本集卷七刘珙《陈鲁国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陈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长卿,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迁太学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绍兴中,为户部、司勋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桧死,除吏部侍郎,兼礼、户、刑部,迁吏部尚书。二十八年九月,除参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进左仆射。金人败盟南侵,康伯主战。孝宗即位,命兼枢密使。隆兴改元,乞退,出判信州,进封福国公,又判绍兴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谥文恭,庆元中改谥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见《宋史》卷三八四本传、《宋史·艺文志》。
《漢語大詞典》:殉吉
祈求吉祥。易·繫辞下“吉凶者,贞胜者也” 晋 韩康伯 注:“夫有动则未免乎累,殉吉则未离乎凶。” 孔颖达 疏:“殉,求也。”
《漢語大詞典》:拟范(擬範)
效法。《易·繫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晋 韩康伯 注:“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 孔颖达 疏:“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
《漢語大詞典》:智周万物(智周萬物)
谓于万物无所不知。语本《易·繫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韩康伯 注:“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 孔颖达 疏:“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於万物。” 南朝 宋 何承天 《达性论》:“情综古今,智周万物。”《魏书·前废帝纪》:“伏惟陛下运属千龄,智周万物,独昭繫象,妙极天人。”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道洽十方,智周万物。”
《漢語大詞典》:微显阐幽(微顯闡幽)
谓显现微妙之处,阐明幽深之理。易·繫辞下:“夫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韩康伯 注:“《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漢語大詞典》:翕敛(翕斂)
收敛;收缩。易·繫辞上“夫坤,其静也翕” 晋 韩康伯 注:“翕,敛也。止则翕敛其气。” 孔颖达 疏:“此经明坤之德也。坤是阴柔,闭藏翕敛,故其静也翕。”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赤道以旋速而隆起,即南北极之所翕敛也。”
《漢語大詞典》:大演数(大演數)
《易·繫辞下》:“大衍之数五十。” 韩康伯 注引 王弼 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后以“大演数”指天文历算之术。 唐 杜牧 《池州造刻漏记》:“﹝ 王处士 ﹞精大演数与杂机巧,识地有泉,凿必涌起。”
《漢語大詞典》:神而明之
易·繫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韩康伯 注:“体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孔颖达 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显明之者,存在於其人。”后以“神而明之”谓表明玄妙的事理。《晋书·杜预传》:“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至于引商刻羽,戛玉敲金,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盖遵守成法之化境也。” 李逸侯 《宋宫十八朝演义》第十七回:“彼此相参考,相融合,变而通之,神而明之,依照朕的意思,制作新的舞曲,演成新的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