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34,分109页显示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76 77 78 79 下一页
愿作度生
愿度
难度
难度海
六度万行
计度
众生好度人难度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超度
五人──初度五人
六度行──广六度行
十度各三行
不能度无缘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佛类词典(续上)
罗怛囊计度愿作度生
愿度
难度
难度海
六度万行
计度
众生好度人难度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超度
五人──初度五人
六度行──广六度行
十度各三行
不能度无缘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罗怛囊计度
【佛学大辞典】
(佛名)Ratnaketu,佛名。译曰宝幢。见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佛名)Ratnaketu,佛名。译曰宝幢。见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愿作度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愿作佛心与愿作度众生心之称。(参见:愿作佛心)。
(术语)愿作佛心与愿作度众生心之称。(参见:愿作佛心)。
愿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度之一。(参见:度)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十度之一。(参见:十度)
(术语)十度之一。(参见:度)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十度之一。(参见:十度)
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又梵语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又梵语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
十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波罗蜜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六者如前。第七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又济度一切有情度也。第八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大愿也。第九力度,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谓思惟诸法而修习之也。十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为观空理之智慧,而此为照有相之智慧也。故二度相对。第六度为慧度。第十度为智度。以上十度如其次第,即菩萨十地之波罗蜜行也。(参见:唯识论九。参照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波罗蜜同。
(名数)与十波罗蜜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六者如前。第七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又济度一切有情度也。第八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大愿也。第九力度,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谓思惟诸法而修习之也。十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为观空理之智慧,而此为照有相之智慧也。故二度相对。第六度为慧度。第十度为智度。以上十度如其次第,即菩萨十地之波罗蜜行也。(参见:唯识论九。参照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波罗蜜同。
难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难化。刚强之众生,济度为难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刚强,很难济度。
(术语)同难化。刚强之众生,济度为难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刚强,很难济度。
难度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谓生死海也。生死之海,深广难渡也。六十华严经五曰:「已度难度海。」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譬喻)谓生死海也。生死之海,深广难渡也。六十华严经五曰:「已度难度海。」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六度万行
【佛学常见辞汇】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计度
【佛学常见辞汇】
以意识的作用去思量分别种种的事物。
以意识的作用去思量分别种种的事物。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超度
【俗语佛源】
《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举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锢之于阿皮地狱,永永埋头,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禅师,开坛讲经,超升作福。」今亦引申为救助、解脱等意。举二例:孙中山《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又如《抗日歌谣·今年到了新四军》:「今年到了新四军,百姓个个得超生。」(李明权)
《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举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锢之于阿皮地狱,永永埋头,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禅师,开坛讲经,超升作福。」今亦引申为救助、解脱等意。举二例:孙中山《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又如《抗日歌谣·今年到了新四军》:「今年到了新四军,百姓个个得超生。」(李明权)
五人──初度五人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事火者,法华文句云: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所以事之因为姓也。)
〔二、頞鞞〕,梵语頞鞞,华言马胜,亦云马师,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梵语跋提,华言小贤,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叶〕,梵语迦叶,又云婆敷(无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叶,亦非三迦叶也。(大迦叶,即摩诃迦叶。三迦叶,即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饭王之长子,即佛之从兄弟也。
(出翻译名义)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事火者,法华文句云: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所以事之因为姓也。)
〔二、頞鞞〕,梵语頞鞞,华言马胜,亦云马师,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梵语跋提,华言小贤,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叶〕,梵语迦叶,又云婆敷(无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叶,亦非三迦叶也。(大迦叶,即摩诃迦叶。三迦叶,即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饭王之长子,即佛之从兄弟也。
六度行──广六度行
【三藏法数】
(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度各三行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三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以佛法,为诸众生演说,令其开悟;三、无畏施,谓于诸众生,无杀害心,令其无所怖惧,是为施度三行。
〔二、尸度三行〕,尸,梵语具云尸罗,华言清凉,又翻为戒。此戒度有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持佛戒律,具众威仪;二、摄善法戒,谓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摄持;三、饶益有情戒,谓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平等利益,是为尸度三行。
〔三、忍度三行〕,此忍度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二、安受苦忍,谓若遇水火刀杖众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谛察法忍,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安然忍可,是为忍度三行。
〔四、进度三行〕,此进度有三种:一、被甲精进,谓起大誓愿心,修诸胜行;二、摄善精进,谓修方便行,进趣无上菩提;三、利乐精进,谓勤化众生,咸修于道,是为进度三行。
〔五、禅度三行〕,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此禅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六、慧度三行〕,此慧度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无生灭相;二、法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三、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为慧度三行。(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七、方便度三行〕,此方便度有三种:一、进趣果向方便,谓修诸功德,回向佛果;二、巧会有无方便,谓能善巧融会真俗二谛之理;三、不舍不受方便,谓拔济众生,了达能所皆空,而不舍离,是为方便度三行。
〔八、愿度三行〕,此愿度有三种:一、求菩提愿,谓自求佛果;二、利乐他愿,谓救度一切众生;三、外化愿,谓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是为愿度三行。
〔九、力度三行〕,力即力用。谓此力度有三种:一、思择力,谓思惟拣择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二、修习力,谓修行数习殊胜妙行,證得其力;三、变化力,谓神通力用,化度众生,是为力度三行。
〔十、智度三行〕,此智度有三种:一、无相智,谓观达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二、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證得一切种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熟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是为智度三行。(一切种智,谓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即佛智也。)
(出成唯识论)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三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以佛法,为诸众生演说,令其开悟;三、无畏施,谓于诸众生,无杀害心,令其无所怖惧,是为施度三行。
〔二、尸度三行〕,尸,梵语具云尸罗,华言清凉,又翻为戒。此戒度有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持佛戒律,具众威仪;二、摄善法戒,谓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摄持;三、饶益有情戒,谓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平等利益,是为尸度三行。
〔三、忍度三行〕,此忍度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二、安受苦忍,谓若遇水火刀杖众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谛察法忍,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安然忍可,是为忍度三行。
〔四、进度三行〕,此进度有三种:一、被甲精进,谓起大誓愿心,修诸胜行;二、摄善精进,谓修方便行,进趣无上菩提;三、利乐精进,谓勤化众生,咸修于道,是为进度三行。
〔五、禅度三行〕,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此禅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六、慧度三行〕,此慧度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无生灭相;二、法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三、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为慧度三行。(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七、方便度三行〕,此方便度有三种:一、进趣果向方便,谓修诸功德,回向佛果;二、巧会有无方便,谓能善巧融会真俗二谛之理;三、不舍不受方便,谓拔济众生,了达能所皆空,而不舍离,是为方便度三行。
〔八、愿度三行〕,此愿度有三种:一、求菩提愿,谓自求佛果;二、利乐他愿,谓救度一切众生;三、外化愿,谓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是为愿度三行。
〔九、力度三行〕,力即力用。谓此力度有三种:一、思择力,谓思惟拣择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二、修习力,谓修行数习殊胜妙行,證得其力;三、变化力,谓神通力用,化度众生,是为力度三行。
〔十、智度三行〕,此智度有三种:一、无相智,谓观达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二、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證得一切种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熟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是为智度三行。(一切种智,谓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即佛智也。)
不能度无缘
【三藏法数】
不能度无缘者,谓佛能化导一切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也。
不能度无缘者,谓佛能化导一切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也。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