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弹词(彈詞)  拼音:tán cí
一种曲艺。流行于南方各省,表演者大都在一人至三人,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或再加上琵琶、扬琴陪衬。唱词多为七字句。曲调、唱腔则因地而异,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也称为「搊弹词」。
《國語辭典》:底子  拼音:dǐ zi
1.基础、根基。如:「他的国学底子很好,顺利考上中文系。」
2.草稿。《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当时就由文案上委员替他拟了一篇的底子,誊了真字,又教导他一番。」
3.鞋底。如:「这双皮鞋的底子很厚,穿起来很舒服。」
4.体质。《文明小史》第八回:「这身衣服,我已经替你买了下来了,快快穿罢,免得冻著。你们中国人底子弱,是禁不起的。」
5.底细。如:「你应该把他的底子弄清楚,免得上当。」
《國語辭典》:底细(底細)  拼音:dǐ xì
人或事的根源内情。《程乙本红楼梦》第八○回:「其中底细,一言难尽。」《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无奈人家都知道他的底细,虽然他手中颇有几文,尚还看他不起。」
《國語辭典》:话本(話本)  拼音:huà běn
1.宋、元民间说书人所依据的故事底本。用语体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如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皆是。
2.自己或他人所经历的事情、故事。《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见了,目睁口呆,吃了一惊。不在姐夫姐姐面前说这话本,只得任他埋怨了一场。」《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而今说一个做夫妻的被拆散了,死后精灵还归一处,到底不磨灭的话本。」也作「话文」。
《國語辭典》:粉本  拼音:fěn běn
画稿。画家作画先以粉笔作底稿,而后始正式著笔,此一底稿,称为「粉本」。唐。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那题识上,就打横写了这九个字,下面的小字是:『曾见仇十洲有此粉本,偶背临之。』」
《國語辭典》:定本  拼音:dìng běn
1.基本原则。
2.已校正审定的书籍。《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孙惠蔚传》:「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
3.唐太宗得王羲之所书兰亭真迹,刻于学士院。后因乱辗转移置,曾置于定州,故称为「定本」。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兰亭叙,世閒本极多,惟定本者最佳。」
《漢語大詞典》:定武石刻
即 定武 《兰亭》。亦兼指其拓本。 宋 高文虎 《〈兰亭博议〉序》:“又有旧藏 定武 石刻,亦设诸几席。”详“ 定武兰亭 ”。
分類:拓本
《國語辭典》:校本  拼音:jiào běn
依照善本校正过的书籍。也称为「校定本」。
《漢語大詞典》:说本(説本)
评话或评弹演员演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阿英 《游龙戏凤》:“故事的说本不一。”
《漢語大詞典》:草底
草稿,底本。 鲁迅 《书信集·致陶元庆》:“《彷徨》书面的锌版已制成,今寄上草底。”
分類:草稿底本
《国语辞典》:绛帖(绛帖)  拼音:jiàng tiè
北宋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所摹刻的帖子,二十卷。内容有所增损,因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称为「绛帖」,世称为「潘驸马帖」。相传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得十卷。长子将上十卷抵债没入公库,绛州官署补刻馀卷,称为「东库本」;次子补刻前十卷,称为「私家本」。后又有新绛本、伪刻十二卷本及其他翻刻本行世。原拓本传世极少,今仅存宋拓残本若干卷。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淳化阁帖》。
《國語辭典》:蓝本(藍本)  拼音:lán běn
编修文字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原本。明。朱明镐《史纠。卷三。斛斯椿传》:「李氏著南、北史,率以诸书为蓝本,史论袭旧,不下一意。」清。王士祯〈居易录谈〉:「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
《漢語大詞典》:千步廊
(1).长廊。 宋 曾巩 《答葛蕴》诗:“同行千步廊,揽轡金马门。”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宫城:“院西曰 淑景殿 ,又西则三落四落五落,为东西千步廊……城之东北隅,有 紫云阁 ,其南有山水池阁,西为南北千步廊。”
(2). 明 代朝廷贮存奏章底本的地方。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六科廊章奏:“ 嘉靖 乙丑春,千步廊燬於火,先朝所贮疏稿底本俱成煨烬。”
《漢語大詞典》:藁本
(1).香草名。多年生草本。叶呈羽状,夏开白花,果实有锐棱,根紫色,可入药。管子·地员:“五臭畴生,莲与蘼芜、藁本、白芷。”《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若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也。”
(2).著作的底本。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王右军 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 明 宋濂 《题桂隐遗文后》:“ 濂 尝受业公门,见公追念先德,日蒐坠逸,手録成编,此盖其藁本也。”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 王应麟 欲举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今之玉海,其藁本也。”
《漢語大詞典》:宣底
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予读 梁 宣底,见 敬翔 、 李振 为崇政使,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凡公家文书之藁,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 梁 朝宣底三卷,即 正明 中崇正院书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予按 唐 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詔誥,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録之於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参见“ 宣头 ”。
《漢語大詞典》:宣头(宣頭)
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诏,出付中书省,称为“宣”。至 五代 后唐 时,不由中书省,直接发至枢密院者亦称为“宣”,小事则发“头子”,又称“宣头”。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南唐 李中 碧云集中有《己未岁冬捧宣头离下蔡》《捧宣头许归侍养》等诗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己卯,降空名宣头、札子各一百道,锦袄子、金银带各二百,下 狄青 以备赏军功。”金史·百官志四:“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
《國語辭典》:瞎话(瞎話)  拼音:xiā huà
谎话。《红楼梦》第九七回:「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
《國語辭典》:脚本(腳本)  拼音:jiǎo běn
戏曲或电影的底稿。《红楼梦》第二三回:「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脚本买了许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