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不相应法)
心不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心不相应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法之一。(参见: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相应者,和顺之义。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种。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故唯识论云:「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现影,心所又即与心相应,故但言心,明其总不离心也。」
一、得 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
二、命根 命根者,依于色心连持不断假立。
三、众同分 众同分者,如人与人同,天与天同,依于彼此相似假立。
四、异生性 异生性者,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依于圣凡相对假立。
五、无想定 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六、灭尽定 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七、无想报 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八、名身 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九、句身 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十、文身 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之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当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遍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馀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十一、生 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
十二、住 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
十三、老 老者,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十四、无常 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
十五、流转 流转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
十六、定异 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
十七、相应 相应者,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
十八、势速 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
十九、次第 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
二十、时 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
二十一、方 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
二十二、教 教者,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祗之差别。
二十三、和合 和合者,依于诸法,不相乖违假立。
二十四、不和合 不和合者,依于诸法,互相乖违假立。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心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之心所法也。是与心王相应俱起,故曰心相应。是有为法,故曰行。
【佛学常见辞汇】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不相应行法
【佛学常见辞汇】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应行
【佛学次第统编】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不相应行位
【三藏法数】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入息煖气三者,连持不断,人命得存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异生性,(众生妄性不同也。)五无想定,(外道所修之定,心想俱灭故也。)六灭尽定,(得此定者,受想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果报,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也。)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故曰名身也。)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故曰句身也。)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故曰文身也。)十一生,(诸法始起也。)十二住,(诸法未迁也。)十三老,(诸法渐衰也。)十四无常,(今有后无也。)十五流转,(因果不断,相续转故也。)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也。)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也。)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也。)十九次第,(编列有叙也。)二十时,(即时节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数,(即数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也。)二十四不和合,(相乖违故也。)由此二十四法,是假施设,性不与心相应,不与色相应,故名不相应行位也。(假施设性者,以其有名无体,故不属于心法,亦不属于色法也。)
不相应行法十四
【三藏法数】
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非得,(于一切法不能成就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无想异熟,(此即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生无想天,以其果报,异世成熟,故曰异熟。)五、无想定,(外道所修之定,想心俱灭故也。)六、灭尽定,(得此定者,受想之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命根,(第八藏识种子,并出入息煖气三者,连持不断也。)八、生,(诸法生起也。)九、住,(诸法未迁也。)十、异,(诸法渐衰也。)十一、灭,(诸法消尽也。)十二、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故曰名身)十三、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故曰句身。)十四、文身,(文即文字,众字联合,故曰文身。)此之十四法,有名无体,不与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相应,故云不相应行法也。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三藏法数】
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入息、煖气三者,连持不断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异生性,(众生之妄性不同也。)五、无想定,(心想俱灭,外道所修之定也。)六、灭尽定,(受想之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也。)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曰名身。)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曰句身。)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曰文身。)十一、生,(诸法生起也。)十二、住,(诸法未迁也。)十三、老,(诸法渐衰也。)十四、无常,(今有后无也。)十五、流转,(因果相续,流转不断也。)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也。)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也。)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也。)十九、次第,(编列有序也。)二十、时,(即时节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数,(即数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也。)二十四、不和合,(互相乖违也。)此二十四法,有名无体,不与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相应,故云不相应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