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相应(相應)  拼音:xiāng yìng
1.互相呼应、照应。《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皆先帝所亲诵,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内外相应,岂苟而已哉?」《三国演义》第五回:「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2.相宜、合适。《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卖了他一个,就讨得五六个。若凑巧撞得著相应的,十来个也讨得的。」
3.契合。为梵语瑜伽的意译。如:「上师相应法。」
4.舒服、满意。《西游记》第二七回:「师父果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儿咒念一念,退下这个箍子,交付与你,套在别人头上,我就快活相应了。」
5.帮忙。《西游记》第一六回:「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
《漢語大詞典》:应合(應合)
应当;该当。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一:“ 蓬莱 足云气,应合总从龙。”《元典章·户部四·夫自嫁妻》:“ 张世荣 原要买休钱,应合没官。”
应和配合;应和。 老舍 《骆驼祥子》二:“ 祥子 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 祥子 以最顺心的帮助。”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五:“两位演员的了解力都很不错,一反一正,一内一外,收到了应合之妙。”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八章:“她们用同样艰苦的脚步配合着前线上的步伐,用自己忠贞的心应合着丈夫的杀声!”
《漢語大詞典》:和应(和應)
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郝懿行 义疏引 三国 魏 孙炎 云:“和应大鼓也。”
《漢語大詞典》:叶和
和睦;和合;和谐。 汉 王充 论衡·齐世:“既得天下,无嘉瑞之美,若‘叶和万国’,‘凤凰来仪’之类。” 唐 白居易 《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辅赞大蕃,叶和上国。”
应和。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只听的一下鼓,一下锣,撮枷稍的公吏搊搜,打道子的巡军每叶和。”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é
1.随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二者都是珍美至宝。《楚辞。王褒。九怀。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也作「隋和」。
2.比喻人的才德优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e
性情温和,容易相处。《红楼梦》第二二回:「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你的性子太耿直,也得随和些儿才好。」
《國語辭典》:回应(回應)  拼音:huí yìng
回答他人问话。《水浒传》第一回:「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著铁笛,转过山坡去了。」
《漢語大詞典》:影和
附和;应和。新唐书·李珏传:“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 郑覃 、 陈夷行 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
《漢語大詞典》:趋合(趨合)
投合;应和。鬼谷子·忤合:“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分類:投合应和
《漢語大詞典》:谐应(諧應)
应和。宋书·乐志一:“夫钟县之器,以雅为用,凯容之制,八佾为体。故羽籥击拊,以相谐应, 季氏 获誚,将在於此。”
分類:应和
《漢語大詞典》:洽应(洽應)
应和。 明 吴从先 《妓虎传》:“惟 江都 遗民,诗才酒兴,称敌手也。一时洽应者, 武林 有 何仙郎 、 王晋公 、 卓左车 , 平湖 有 俞僧密 ,稍未见屈。”
分類:应和
《漢語大詞典》:趁迭
亦作“趂趃”。
(1).迭和;应和。《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天仙空里散名花,讚唄之声相趁迭。”
(2).追上;追及。《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遂号令三军,便须追逐。行经一千里已来,直到 退浑国 内,方始趂趃。”
分類:追上应和
《國語辭典》:不应(不應)  拼音:bù yìng
不回应。宋。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词:「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
《國語辭典》:三叹(三歎)  拼音:sān tàn
1.几度感叹。比喻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
2.一人唱歌,三人应和赞叹。参见「一倡三叹」条。
《高级汉语词典》:埙篪
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漢語大詞典》:随流(隨流)
(1).应和合拍。《文选·宋玉〈高唐赋〉》:“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李善 注:“鸟之哀鸣,有同歌曲,故言赴曲。随流者,随鸟类而成曲也。”
(2).随着江水流到之处。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
(3).顺应潮流。 唐 薛逢 《酬牛秀才登楼见示》:“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 清 曹寅 《东城泛舟至斋僧馆诵愚山先生荣园句和雪坪来韵》:“即赏感前修,随流问时派。”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公薨,人无知不知,皆喟然曰:‘古君子不存於今。’然公独其形质亡耳。浩浩然随流平进,而不攓撅於升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