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乘机应变(乘机应变)  拼音:chéng jī yìng biàn
遇事能做妥当的变通应付。明。许自昌《水浒记》第一○出:「乘机应变,料难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绝倒。」也作「随机应变」。
《国语辞典》:不以为苦(不以为苦)  拼音:bù yǐ wéi kǔ
不觉得辛苦。指应付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如:「追求梦想的过程纵然艰辛,但我不以为苦。」
《国语辞典》:拆西补东(拆西补东)  拼音:chāi xī bǔ dōng
比喻临时勉强凑合应付。《全唐诗。卷八○六。寒山诗》:「与道殊悬远,拆西补东尔。」也作「拆东补西」。
《国语辞典》:没底儿(没底儿)  拼音:méi dǐ ér
形容不了解情况,心里没有应付对策。如:「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大家都没底儿。」
《国语辞典》:了得了  拼音:liǎo de liǎo
可以应付、接纳。如:「以他的能力,这件事他还了得了。」
分类:应付接纳
《國語辭典》:敷衍搪塞  拼音:fū yǎn táng sè
做事马虎,应付了事。《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再不然,旧尺牍上现成句子,抄上几十联,也可以敷衍搪塞。」
《國語辭典》:敷衍了事  拼音:fū yǎn liǎo shì
形容办事不认真或对人不热情,表面应付了事。《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到了那里,人家因为他是抚台,头一个就请他,他就取出那张纸来看著,念了一遍,总算敷衍了事。」
《漢語大詞典》:记问之学(記問之學)
指为应付他人之问难而预为之记诵之学。谓无真知之学。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郑玄 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説,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宋 韩元吉 《一经斋铭序》:“ 西汉 去古未远,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号为能通一经,而其言粹然,与经无择。后世记问之学,不逮远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冷眼观》第十二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漢語大詞典》:不招架
不应付,不答应。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他若欺心不招架时,左右做我不着。”
《國語辭典》:拆东补西(拆東補西)  拼音:chāi dōng bǔ xī
比喻临时勉强凑合应付。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诗三首之三:「小家厚剑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也作「拆西补东」。
《國語辭典》:罢于奔命(罷於奔命)  拼音:pí yú bēn mìng
四处奔走应付而感到精疲力竭。《左传。成公七年》:「尔以谗慝贪惏事君󶵇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楚罢于奔命,至今为患。」也作「疲于奔命」。
《國語辭典》:疲于奔命(疲於奔命)  拼音:pí yú bēn mìng
原指不断接到命令或逼迫而劳累奔走。后多用来指事情繁多,奔波劳累,不堪其苦。《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也作「罢于奔命」。
《國語辭典》:八面受敌(八面受敵)  拼音:bā miàn shòu dí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危险。如:「你平常处处得罪人,如今八面受敌,看你如何自处?」也作「八方受敌」。
《國語辭典》:八面圆通(八面圓通)  拼音:bā miàn yuán tōng
形容人处世圆滑,善于应付。如:「老闆待人八面圆通,面面俱到。」《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凡是当知客和尚……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国语辞典》:挡头阵(挡头阵)  拼音:dǎng tóu zhèn
军事上指首先出面抵挡敌军入侵。后用于比喻首先出面应付。如:「眼见纷沓而至的债权人,董事长无法可施,只得派财务经理出去挡头阵,以平息众怒。」
《漢語大詞典》: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當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谓敷衍了事。亦指不得不做,勉强应付。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下引 陈霆 《渚山诗话》:“近世士大夫遇事退恕,则曰:‘过背之后,不知和尚在鉢盂在。’其担任者,则曰:‘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