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李庆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3 【介绍】: 明湖广景陵人,字积善。国子生。正统九年授建昌府同知,历南京户部浙江司郎中,升至浙江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盐利虽丰厚而不染指,又绝权贵请托,故岁课多于他使。
封祥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封祥 (1404年—1463年),字庆和,四川叙州府珙县人,军籍,年三十岁中式宣德八年癸丑科第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三月初三日生,行四,曾祖封守遵;祖封德先,任经历;父封纯;母白氏。具庆下,妻赵氏,兄□;麟;凤,弟恕。由县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二十五名。
刘善庆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善庆(1409年—1468年),字祐之,江西吉安府万安县人,民籍。四月十四日生,行二,治《易经》,由国子生中式顺天府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年三十一岁中式正统四年己未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第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
丰庆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文庆。丰寅初子。正统四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以谏景帝南城(疑英宗谋复位)及易储(改立己子为太子)事,系狱七年。英宗复辟,复官。累迁至河南布政使,以清节闻于朝。
维基
丰庆(1413年—?),字文庆,号简庵,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官至南京工部侍郎。南宋吏部尚书丰稷十二世孙。父亲丰初,又名寅初,字复初,号复斋,官至江西德化县学教谕,享寿105岁,逝世于应天(今南京)。丰庆自江西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正统四年(1439年)中式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曾谏明景帝南城和易储等事,言辞恳切,一针见血,因而入冤狱七年。英宗复辟后,升任河南布政使、南京工部右侍郎,因廉洁而闻名。因家族累世为鄞县人,想将父亲归葬鄞县,于是辞官归里,定居甬上。
萧惟昌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萧惟昌(1418年—?),字有庆,广东吴川县人,锦衣卫军籍。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第二百三十四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二十一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五名。
王雯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雯(1420年—?),字庆祥,山西泽州阳城县人。进士出身。山西乡试第七十九名。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会试第一百一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一名。

人物简介

维基
邹永昌(1420年—1479年),字庆夫,四川成都府双流县人,军籍,治《诗经》,年三十五岁中式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三甲第三十名进士。闰正月二十四日生,行二,曾祖邹谷祥;祖邹世隆;父邹理;母凌氏。具庆下,妻胡氏,兄永祯。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二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二百二十七名。
刘庆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2—1479 【介绍】: 明保定府新城人,字本善。正统十二年举人。卒业太学,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成化初,巡按两广,参预镇压两广农民起事。升大理寺右丞,官至大理寺右少卿。
李庆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庆(1426年—?),字宗善,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人,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八名。天顺元年,会试第一百五十七名。登丁丑科进士第二甲,历仕刑部主事。
谭庆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谭庆(1436年—?),字宗善,河南河南府陕州人。进士出身。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会试,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
朱庆云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庆云(1437年—?),字奇逄,湖广黄州府黄陂县人,军籍。进士出身。湖广乡试第五十七名。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会试第二百二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九名。
戚庆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戚庆,字仲禧,河南汝宁府西平县人,匠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河南乡试第五十一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会试第七十九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二百零二名。
袁庆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雩都人。国子生。在内承运库任职,以疏谏宪宗任用宦官、用财无度、佞佛诸事,被杖。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佥事。有《松崖集》。
维基
袁庆祥,字德徵,江西赣州府雩都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江西乡试第九十二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会试第二百六十九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七十七名。

人物简介

维基
顾馀庆(1441年—?),字崇善,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成化元年(1465年)举乙酉科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十四名。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八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2—1509 【介绍】: 明顺天府昌平人。周能子。嗣父锦衣卫千户。天顺八年升左都督佥事。成化初进都督同知,封庆云侯。以己为太后弟,横行恣睢,冒禁乞通州田六十二顷。余所乞赐庄田尚多,仅在宝坻一地者即有一千二百余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