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邃深
(1).深邃,幽深。 宋徽宗 《聒龙谣》词:“紫闕苕嶢,紺宇邃深,望极絳河清浅。” 宋 陆游 《彭州贡院记》:“重门大堂,高閎邃深。” 明 文徵明 《玉女潭山居记》:“ 金晶巖 之东稍南,曰佛窟。窅陿邃深,中空洞可居。”
(2).庄严肃穆。《宋史·乐志十四》:“懿典大册,陈仪邃深。”
(3).精深。《关尹子·九药》:“昔之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精於讎校,邃深小学。”
《漢語大詞典》:简重(簡重)
谓庄严持重。后汉书·孔融传:“时 河南 尹 李膺 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凡人简重则尊严,此贵臣相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两朝椒难纪略:“ 光庙 庄妃 东李老娘娘 ,性仁慈宽俭,简重寡言,儼若五六十岁,宫中多感颂之。”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当时海内推高邑, 赵公 简重称相得。”
分類:庄严持重
《漢語大詞典》:邃严(邃嚴)
(1).幽深庄严。 宋 秦观 《代谢加勋封表》:“ 甘泉 缅邈,难望属车之尘;清都邃严,徒梦《钧天》之奏。”《宋史·乐志九》:“庙楹邃严,夜景藻清。” 元 袁桷 《建城夫子庙堂记》:“庭宇邃严,以丹以涂,论讲有堂,游息有廡。”
(2).借指幽深庄严的处所。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而臣今者身歷邃严,目击奇胜,顾尝以文字误被圣奬,且面命之,其荣至矣。”
《漢語大詞典》:正容
(1).使容颜仪态端庄严肃。《庄子·田子方》:“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 戴良 才高倨慠,而见 宪 未尝不正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偶:“母曰:‘汝志良佳;然齿太幼,儿又无出。每见有勉强於初,而貽羞於后者,固不如早嫁,犹恆情也。’ 王 正容,以死自誓,母乃任之。”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老太太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姑太太和太太都肃然正容。”
(2).端庄严肃的容颜仪态。后汉书·习酺传:“昔 成王 之政, 周公 在前, 邵公 在后, 毕公 在左, 史佚 在右,四子挟而维之。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國語辭典》:显赫(顯赫)  拼音:xiǎn hè
声名显要昭彰。《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达皇佐之高勋兮,驰仁声之显赫。」《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國語辭典》:隆重  拼音:lóng zhòng
1.盛大而郑重。《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三学的人,听见老师如此隆重,也就纷纷来祭奠的,不计其数。」
2.地位尊贵。《宋书。卷五六。孔琳之传》:「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辇毂,位任隆重,百辟所瞻。」
《漢語大詞典》:妙色
庄严或美丽的色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儼然妙色,荫此曲枝,显若金山,尊如聚月。” 唐 卢照邻 《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徵奇綃于水府,採妙色于霞庄。”
《漢語大詞典》:雄尊
雄伟庄严。 金 麻革 《游龙山记》:“若 太华 之雄尊, 五老 之巧秀, 女几 之婉严, 乌权 、 白马 之端重,兹山固无之。”
分類:雄伟庄严
《漢語大詞典》:严净(嚴浄)
异常洁净;非常清澄。 清 吴伟业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 玉京道人 ﹞所居湘帘棐几严浄无纤尘。” 冰心 《寄小读者》九:“窗外严净的天空里,疏星炯炯。”
庄严清净。严,通“ 儼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窣堵波、僧伽蓝崇高弘敞,广博严浄。”
《漢語大詞典》:肃驾(肅駕)
犹言车驾庄严。指帝王及其扈从外出。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恭洁由明祀,肃驾在祈年。” 叶楚伧 《庚戌纪事》诗之六:“御街十里梅花障,几辈青娥肃驾来。”
《漢語大詞典》:崇峻
(1).高大。《孔子家语·六本》:“夫 釐王 变 文 武 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北齐书·冯子琮传:“宫成, 世祖 亲自巡幸,怪其不甚宏丽。 子琮 对曰:‘至尊幼年,纂承大业,欲令敦行节俭……不宜过復崇峻。’”
(2).引申为崇高庄严。新唐书·刘祥道传:“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所归,专责曹史,理有未尽。”
《漢語大詞典》:庄肃(莊肅)
端庄肃穆;庄严恭敬。 明 李东阳 《外姑宋夫人墓志铭》:“夫人生而庄肃,通书能琴,精女事。”《四游记·三藏历尽诸难已满》:“国王看 三藏 仪容庄肃,就令阴阳官站班,叫 三藏 与公主同拜天地。” 冰心 《到青龙桥去》:“我看见他们,永远起一种庄肃的思想。”
《漢語大詞典》:澄穆
(1).清和。 宋 苏轼 《与王敏仲书》之二:“天色澄穆,亦惟此时也。”
(2).安静庄严。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引:“神宇澄穆,不见愠喜,而緇素悦服,予固喜从之游。”
《漢語大詞典》:梵相
(1).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全唐诗》卷八五一载 吴越 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四:“罗汉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树现真形。”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具足。” 元 吴莱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诗之三:“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精塑佛像:“﹝ 刘元 ﹞又从 阿尼哥 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絶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云衲,倚竹杖,横梵书贝帙;或抱膝耸肩,状若鬼王。”
《漢語大詞典》:俨恪(儼恪)
庄严恭敬。礼记·祭义:“严威儼恪,非所以事亲也。” 孔颖达 疏:“儼,谓儼正;恪,谓恭敬。”东观汉记·梁商传:“其在朝廷,儼恪矜严,威而不猛。” 明 方孝孺 《郊祀颂》:“玉輅出郊,乐备不作。斋于祠宫,盛服儼恪,肃肃于动,栗栗于言。上帝在兹,敢有弗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