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11,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6  47  48  4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广灯录
广济众生神咒
广严城
广释菩提心论
广显定意经
增长广目
大力广佛
广结善缘
神通广大
二种广利
三识缘境广狭
六度行──广六度行
八识缘境广狭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第八识缘境最广
广灯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禅宗广灯录,三十卷。宋仁宗天圣年中,驸马都尉李遵勖撰。帝制序赐之。见稽古略四。
广济众生神咒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广严城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语曰毗舍离Vais/ali,译曰广严。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药师本愿经曰:「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同古迹曰:「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行宗记二上曰:「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已。封之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广严。」
广释菩提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宋施护译。引诸经明大悲为本,又明闻思修之三慧。
广显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增长广目
【佛学大辞典】
(天名)增长天与广目天。
【佛学常见辞汇】
增长天与广目天。
大力广佛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广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广结善缘
【俗语佛源】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如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即指学佛。又如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指与僧人结交。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李明权)
神通广大
【俗语佛源】
「神通」就是变化莫测、自在无碍的作用。《大乘义章》卷二十解释道:「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通力或从宿业而来,称为业通;或从后天修得,称为修通。佛家主张从禅定和智慧中开发神通之力。《大庄严经·成正觉品》说:「如来于菩提树下,初成正果,现佛神通,游戏自在。」《大智度论》卷九四谓:「若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可以说,神通的唯一正当目的,就是「饶益众生」,否则,就是邪因,将受恶果。如提婆达多为求供养之利而学神通,继而我慢贡高,破坏僧团,毒害佛陀,受到地狱报应,便是一例。佛教把神通分为六种。前五种是: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五通」是凡夫可以修得的,不出轮回。佛教最重视第六「漏尽通」,即断尽烦恼,脱离生死的通力。必须「六通」具足,才算完美,才能普渡众生。后因以「神通广大」泛指法力无边、本领超越。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总不明白,他为甚么这么神通广大,怎样知道是我看的卷?」(李明权)
二种广利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利今〕,谓佛在世,当机之众,闻法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今。
〔二、利后〕,谓佛灭后,一切众生,亦得闻经受法,修行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后。
三识缘境广狭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并瑜伽师地论)
〔一、第八识缘境最广〕,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识缘境最狭〕,谓此识无别体相,但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识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分别相状也。)
〔三、第六识缘境广〕,谓此识能缘一切善、不善、无记三性之境,及能分别色心等一切法尘,是名缘境广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也。)
六度行──广六度行
【三藏法数】
(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八识缘境广狭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并瑜伽师地论)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等实有之声,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闻声,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三、鼻识缘唯实唯量境〕,谓鼻嗅香时,即有识生,能嗅好恶实有之香,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四、舌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舌尝味时,即有识生,能尝咸酸苦淡实有之味,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尝味,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五、身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身觉触时,即有识生,能缘细滑粗强,实有之触,名为性境。此识所缘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觉触,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六、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七、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是故所缘之境最狭也。(第八识者,即藏识也。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所见之境相也。生诸气习者,谓我见等惑气分熏习而生也。)
〔八、第八识缘根身器界唯实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器界者,以世界如器也。谓此根本之识,染净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识相分皆为所缘,是实有现前之量,是故所缘之境最广也。(根本识,即第八藏识也。)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三藏法数】
(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等经云:若书写陀罗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书在幢上、纸素竹帛等上,有众生得睹视者,或身手触者,或顶戴之者;乃至书于钟鼓铃铎之上,有闻声者,纵有五无间罪,悉皆灭尽;鬼神天魔悉皆驰散,无能侵害也。(五无间者,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也。)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圣六字陀罗尼等经云:行人持诵陀罗尼,能除种种身心病苦,及一切贪瞋痴心,自然消灭。凡所出言,人皆信受。一切经论并世间典籍,自然通晓。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增长一切福慧也。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观自在仪轨等经,皆说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雌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狮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也。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大宝楼阁等经,皆说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又无垢净光等经,皆说若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得持咒人,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尊胜随求等咒,亡者即离恶趣,生于天上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楼阁经云:真言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所出。又仪轨经云:唵字即是无相法界,无相法界全是真言。是知真言总含万行,即三藏之本源也。(三藏教者,即经藏、律藏、论藏也。)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谓一切四众,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所以曼荼罗疏云:念如来之神咒,心心暗契如来心;讽菩萨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萨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槃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又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念受持者。是也。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十住论云:一自力门,谓修六度万行等,如人陆地步行千里,其到则迟。二他力门,谓念佛等,如人水路船行千里,其到则疾。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又诸经中说真言行者,现世能成无上菩提。故楼阁经云:我于无量百千劫,虽行苦行,犹不得菩提。由才闻陀罗尼故,加行相应,便成正觉。是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诸佛亦求神咒,何况凡夫而不持诵耶?
第八识缘境最广
【三藏法数】
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